這是那老卒蘭頗教給陳素的,刀招並無多少花俏,但簡練實用,不論是單人廝殺還是以寡敵眾,都自有脈絡體系。
杭九娘曾經教了陳素抖大杆的練力之法,又教了陳素一套刀法的基礎招式,這些招式雖是普通,但卻是基礎所在。
陳素有了那些基礎的刀法招式打底,加之“九牛神力”裡得分潤的一些好處,演練起蘭頗所傳的搏殺刀法,呼喝騰挪之間,頗有幾分殺氣。
東越城事了後,裴楚曾和蘭頗有過短暫一晤,對方來歷不俗,曾是大週四十年前的一屆武科狀元,後進入軍中,有些不得已經原因絕了升遷之路,為老卒四十載。
蘭頗老矣,力量遠遜色壯年,但一身搏殺經驗和武功,不論是裴楚有道術加持,還是張萬夫的宣花大斧舉重若輕,放手相搏都難說勝負。
大周朝近些年雖不再開武科舉,但武科狀元的殊榮,絕非尋常人能夠拿得到的。
所謂武無第二,要壓得一屆萬千的武人,獨佔鰲頭,這比起以人來斷文的文科舉魁首,還要難得多。
其他不論,光是一項武科舉之中的負力,便是能讓眾人服氣的考核。
大周朝對照文科舉,在武科上有劃分武秀才,武舉人,武進士。
考核多項,但其中有最重要的一項便是負力。
負力可以是舉,也可以是擔,考核的便是武人最直接的一項,力量。
裴楚從蘭頗和張萬夫等人口中聽聞,昔年大週考核武科,考生不論身份來歷,想要參加科考,第一項便是試力。
每次武科,州府縣衙門都會設有一個銅獅,重五百斤,能舉起為優,能肩扛為良,若都做不到,那任你武技再精湛,也無資格參加考核。
想要考取武秀才功名,武人至少要有一鼓之力。
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四石為一鼓,合四百八十斤。
唯有達到這般的氣力,才有機會透過武秀才的考核。
而再往上的武舉人,則號稱有一牛之力,一牛虛數上指的是九名成年男子的力道。
到了武進士級別,則稱之為五馬之力,一馬虛數上指六名成年男子的力道,五馬之力至少是三十個成年男子的力量。
在大周,武進士是千百萬練武之人中的翹楚,一屆武科舉能算武進士者,也不過是幾十人,少的時候甚至只有十多人。
而能登頂武狀元者,無一不是力壓群雄,可謂是身懷九牛二虎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