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已經過了洛杉磯最熱的季節7月份和8月份,天氣非常的怡人,雖然因為靠海的緣故,早晚溫差比較大,但氣溫還是讓人覺得非常舒適的。
程曉羽穿著簡單的白色襯衫,黑色破洞牛仔褲開車行駛在去“環球”的路上,自從他來到洛杉磯之後,感覺不止是眼睛,就連器官每天都是明亮的,不是因為五光十色的景緻,而是每時每刻揮之不去的陽光。
人人都說加州有世界上最好的陽光,真正到了這裡,才感覺陽光使你有著多少的新奇,可能因為自然條件和建築物等因素,它不是一遍一遍地,一束一束地,而是鋪天蓋地地,徹頭徹尾地射照於每一寸土地,使得馬路、山、水、植物和隨處飛翔的小鳥,都顯得潔淨如洗,燦爛明媚。
這裡彷彿沒有潮溼陰暗和髒亂這些詞彙,光芒無處不在。
遺憾的是這只是彷彿.......起碼當下程曉羽的心情就算不上愉快,這些天去了好幾家公司得到結果讓他失望,有些公司覺得這部影片實在太惡俗,才看到一半就放棄了觀看,直言不諱的告訴程曉羽這部電影有點爛,橋段抄襲簡直有些喪心病狂,並叫程曉羽多看看彼得.科普拉的電影,漲漲拍攝恐怖片的姿勢......再來拍電影。
聽到這樣評價,程曉羽簡直有些無語,回應了一句經典國語:“呵呵”給對方,叫溫斯頓去拿dvd複製,然後瀟灑的離開。
只可惜程曉羽這句“呵呵”頗有些明珠投暗的可惜,因為美國佬理解不了這句“呵呵”裡所蘊含的深邃以及無情的嘲諷。
當然也不是所有發行公司都是瞎子,有些表示了有興趣,例如“獅門”就非常擅於發掘這種獨立電影,只是購片部經理,一聽程曉羽說出總收入分賬加上版權分賬的話,並要求成為first.doar.gross優先分賬者),馬上變了臉色,皮笑肉不笑的看著程曉羽說道:“程先生,你是在和我開玩笑嗎?好萊塢一年想發行的電影成千上萬,就算你這部電影還算不錯,那又怎樣?你不過是個新人亞裔導演,別把自己當巨星看待......彼得.科普拉都沒有總收入分賬加版權分賬的權利......年輕人不能好高騖遠......”
之所以“獅門”的人一聽程曉羽說總收入分賬和版權分賬就炸毛,也是有原因的,好萊塢發行公司的“分賬”,都是看人下菜的“分賬”:有些合約是寫明瞭分賬,卻不一定能分到賬。
在好萊塢山巒疊嶂的合同概念裡,分賬者與“收入”一樣,亦有不同概念。總收入分賬者gross.participant)——從毛收入或調整後毛收入中分賬者。淨利潤分賬者.participant)——從淨利潤中分賬者。
看起來似乎都是受益者,大家都有錢分,其實前者和後者有天壤之別,程曉羽最近看的一本叫做《tyood.enoist2.0》《好萊塢經濟學》)的書裡就直言不諱的說出了真相,就是發行公司“根本沒有淨利潤”。
因為到達分賬收入這個終點之前,好萊塢的發行公司,在發行上有一個魔術,會為每一部電影設立一個體外的獨立的專案公司——將專案融資投入在這個專案公司裡,同時分賬款從終端結算至發行端時也會歸結到這個專案公司。
所以在製片公司收到總收入或毛收入之前,專案公司由於承擔了發行工作,會完成兩個部分的扣減——發行佣金和發行費用。
為什麼說這是魔術呢?因為很多時候,只是影院票房收入的結算時候,在此處結賬時在會計報表已經呈現赤字了——虧錢。
當然發行公司不僅沒虧錢,還掙錢了發行佣金),而製片公司和他的出品夥伴們看到的結果就是票房收入上的虧錢。
太多的影片——包括像《蜘蛛奇俠》或者《鋼鐵俠》這樣的超級大片——在影院放映結束後,是看不到淨利潤的,所以在票房意義上的淨利潤分賬通常是鏡花水月。
當然,其他人也不是傻瓜,很多巨星級別的演員、導演或是大製片人作為總收入分賬者當然不能最後看著赤字乾瞪眼,因此若是設定了除固定片酬外的根據影片表現的分賬“片酬”,他們會在合同里約定“收支平衡點”breakeeven),一旦收入與一些必須的製片、發行費用扣減後有收益了即開始計酬。
分賬“片酬”的談判圍繞的核心是各分賬者給該風險專案加碼了多少,對最有權勢的參與者而言,顯然會設定最低的收支平衡點,這就意味著他或她會是那個最早開始分賬收入的分賬者。
此長彼消,分賬天平的一端是先得分賬者,而天平的另一端是後得分賬者,因此前者得到的越多也就相應提高了後者分賬的門檻——越往後參與分賬者,其收支平衡點將會增高。因此,最沒有權勢的參與者,如編劇就可能永遠得不到其分賬片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