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第三天排練完終於能把整個樂曲順暢的走一遍之後,常嶽、吳凡、羅凱就連端木林莎都屬於懵逼狀態,這樣吊炸天的音樂居然能有幸被他們演奏,而且這還是程曉羽的作品首次演出,每個參與排練的一年級生此刻都沒有了後悔,覺得這是這是長這麼大做過的最正確的決定。
就連高年級精英們都覺得不可思議,當由程曉羽掌控節奏之後,整個曲子給人的感覺都不同了,大氣肅穆,尤其是第二樂章,高潮如排山倒海一般湧過來,讓每個演奏的人都感覺心潮澎湃,一浪接著一浪,這是他們進入音樂學院交響樂團以來,演奏以來最酣暢淋漓的一次。而這種演奏效果並不是大多很枯燥的古典交響都能達到的。
其實這兩天不是排練不順利,樂團演奏員們私底下不是沒有非議,但礙於施川楊的面子沒有說出來而已,這樣下去上臺演出也只會是一團糟,這讓這些精英們也倍感焦躁,但做為演奏員卻是無能為力的,他們目前只有管好自己的水平。但此時此刻這種壓抑的心情卻得到了釋放,配合著樂曲更讓人覺得音樂和生命的美好。
每個人都用難以置信的眼光看著程曉羽,在排練結束之後所有的演奏員在排練室裡跺起了腳,這也是對指揮表示尊敬,而請求返場的表示。
大一新生也不知道高年級的搞什麼鬼,程曉羽則彎腰鞠躬致謝,雖然他不是指揮卻完全擔負起了指揮的責任,他用實力證明了自己,受到尊敬也是理所當然的。
施川楊在排練結束後拉住程曉羽對他誠懇的說道“你該進作曲系的,你不進作曲系是整個華夏的損失。鋼琴表演家太多了,可華夏知名的作曲家卻沒幾個,你應該慎重考慮下轉系了。”
其實施川楊心裡百感交集。還有重點沒有說出來,他不知道他的老師在聆聽了這場演奏之後會作何感想。看著這個十八歲的稚嫩少年又覺得上天實在不夠公平。
為什麼施川楊如此的激動?之前排練沒有完全演繹出這三部風格完全不同的作品的時候,施川楊並不能感受到三首作品是多麼的優秀,今天效果剛一出來,他就被震撼到了。
第一天看總譜,程曉羽並沒有標註出來三首樂曲的性質,而今天他完全聽出來了。
程曉羽的《樂之光》的三個章節,第一首是鋼琴協奏曲,第二首是現代交響其實也可以算成爵士鼓協奏曲。而第三首是小提琴協奏曲。
普通人當然覺得這看上去沒什麼啊!但專業人士一看就知道這是多麼的牛b。
一般來說協奏曲是很難創作好的,原因有二:
其一協奏曲對主角樂器的理解要求很深。簡而言之,作曲家也必須是演奏家。也就是說不僅需要了解這一樂器,還要有演奏級技巧才行,這樣才能通曉各種演奏技巧,再將其應用在自己的協奏曲裡。比如說帕格尼尼是斷然寫不好鋼琴協奏曲的,因為他的鋼琴水平不夠他寫鋼琴協奏曲。
其二協奏曲需要很精巧的平衡。一個樂隊和一件樂器相對衡,兩部分誰都不能壓倒誰。所以對配器的要求也比交響樂要高得多。簡而言之,演奏的還必須是作曲大師才行。典型的失敗案例就是我們的肖邦大大。寫出的鋼琴協奏曲裡鋼琴部分吊炸天,可樂隊部分卻讓人接連嘆氣。肖邦自己的原版的幾乎不能演奏。後世多虧柏遼茲幫他重新配器才建立了這兩首曲子的歷史地位。
比如貝多芬,是鋼琴大師和小提琴大師,所以他能寫出鋼協五首)和小協一首)來。
比如拉赫瑪尼諾夫。是鋼琴大師,能寫出四首鋼協。
而許多配器大師,比如之前說的柏遼茲,一首協奏曲也寫不出。
這其實非常正常。能作為演奏家的作曲家本身已經是少之又少,像老貝這樣能雙通小提琴和鋼琴的已經是鳳毛麟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