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教室裡的人也不多了,也就還剩五六個。
程曉羽腦子裡跟隨著臺上的考生一起彈奏,然後考生的每一處處理不夠好的地方,他都能清楚的標記出來。程曉羽也不知道這樣的能力,屬於bug級的能力,所以也沒發現自己其實已經很牛b了。
等端木林莎跟考官鞠了躬,優雅的坐在黑色的鋼琴前面時,這一霎那的靜謐時光,像一頁彩色的漫畫,美麗極了。
端木林莎纖細的象牙色手指,配著一縷縷青絲墜在修長潔白的脖頸之間。陽光傾瀉在她彎彎長長的睫毛上,裝飾著小巧而挺立的鼻子,紅色的唇點綴在無暇的面容裡面,鑄就了一副國色天香的臉龐。她像一隻驕傲的白天鵝,開始揮舞她的翅膀。
巴赫《十二平均律》升c小調,bv849。這是《十二平均律》裡最難的兩首五聲部賦格里面的一首。一般沒有十年的彈奏經歷,是碰都不要碰的高階存在。
這首五聲部賦格曲,是三重賦格曲構造,有如巨大的神聖的教堂的結構。萊曼評此首為“音樂文化所呈示的最神聖、最崇高的樂曲”。各聲部模仿、變形,是“訴說著偉大靈魂的憧憬”。
但此曲難度當然也不是一般的高,所剩無幾的人都被端木林莎所表現出來的精湛技巧所震撼了。
程曉羽也有點訝異端木林莎彈得格外出色。
鋼琴演奏技術的提高有賴於手指的靈活性與獨立性。而彈奏復調作品,則對這一點的要求更為必要。如手指對各聲部層次對比的控制力,旋律線條走向的把握,樂句起和收的處理,兩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等。
這一切端木林莎都做的毫無瑕疵,尤其是她演奏的還是《十二平均律》裡最難的幾首之一,這樣的表現就難能可貴了。
但在程曉羽看來也不是沒有缺憾,鋼琴表演很重要的一點是在除了手指能力之外,演奏者要能清楚地聽見自己彈奏的是什麼,也就是作品進行中的各個聲部在自己手下能否清晰的展示出來。
當然程曉羽的要求是有點苛刻了,因為從表面上看不出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所想表現的是什麼,但是從巴赫的思想特點和完整統一的形象思維來看,我們可以瞭解巴赫作品中所蘊藏的豐富內容。
由於巴赫所處的複雜時代,受宗教影響極大,所以他常借宗教題材反映人民的痛苦,表現人們對英雄的同情、感傷和歌頌。
同時巴赫作品也反映了人們對光明的嚮往與追求,而非標題音樂則包括了當時社會所不能論的語言,從側面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反映了社會。
例如這首升c小調,bv849就是宗教意味強烈的樂章。必須用音樂線條勾勒出沉思的哲理和宗教聖詠的肅穆莊嚴。
考試畢竟不是鋼琴表演,在巨大的壓力下,能將一首高難度樂曲表達完整就不容易了,更何況還是整場考試第一次有人彈五聲部的賦格曲。
一曲彈完,第一次教室裡還有了點掌聲。但程曉羽惡意的認為這些掌聲大部分都是因為端木林莎出塵的美貌引起的。
隨後肖邦的兩首練習曲,端木林莎完成的也很是不錯。顯然她的水平在他們這個六號考點,已經是最頂尖的幾個了。
在程曉羽的判斷裡,端木林莎的初試過關是板上釘釘了。
喜歡我的妹妹是偶像請大家收藏:()我的妹妹是偶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