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程曉羽也沒時間去琴房練琴。這些天都忙著選鋼琴。今天程曉羽起了個大早,眼見年關將近,他的錄音室的裝修已經接近尾聲。最後鋼琴他還是沒好意思去傅惜月家的樂器店買,後面傅惜月也沒主動聯絡過他,他也沒想想一個矜持的美女怎麼好意思主動聯絡他這個猥瑣胖子。
程曉羽只能委託了管家喬三代為購買鋼琴。
關於買什麼品牌的鋼琴,最後程曉羽還是沒有選擇跟蘇虞兮一樣的斯坦威,而是選擇了李斯特最愛的貝希斯坦鋼琴。
其實鋼琴品牌沒有best,只有oneofthebest。品牌歷史
、工藝傳承、音色、手感等等都是參考要素。綜合衡量的話,要說頂級,下面的牌子都可以跟斯坦威平行:in(c.貝希斯坦)和
dorfer蓓森朵夫)。
鋼琴就跟汽車一樣,你能說法拉利就一定比蘭博基尼好?賓士也還有sr722呢。單純的比較品牌,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一個老話題立即湧了出來,這些名琴他們的聲音有什麼區別,到底誰的聲音更好聽?
這些日子,程曉羽也跑了很多琴行去仔細研究了下,施坦威對音色追求近乎變態的,出售之前都要經過苛刻的檢查,以確保每一架施坦威鋼琴都有一種獨一無二的聲音。從音色上說,施坦威的聲音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感覺是一種雍容華貴,極具帝王氣質的聲音。每當人們第一次聽到施坦威的聲音,無不為其高貴的氣質所折服。施坦威的鋼琴低音渾厚無比,中音溫暖而寬厚,高音明亮而華麗。但是就中音來說,施坦威是最出眾的,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不過程曉羽認為最有殺傷力的還是施坦威那種天生的帝王氣質。
蓓森朵夫採用和施坦威不同的標準,因此,音色側重上也有所不同。蓓森朵夫的聲音含蓄,但是極具底蘊。可以很明顯地聽出是德奧系的聲音。蓓森朵夫最有特點的地方在於低音區域,其在低音區音色清晰而圓潤,而且不失渾厚。可以營造一種奇特的音色氛圍。不少鋼琴家稱其為“意境深沉,含蓄不發”。感覺大有“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意思。
關於施坦威和蓓森朵夫琴聲的差異,美國產施坦威和歐洲產還是有區別的,前者的音質明亮一些,後者則甜美些。大多數鋼琴家都說它的鋼琴能適應多方面的要求,音質純淨而音域寬廣,高音明亮,低音飽滿豐富。
很多鋼琴家不認為蓓森朵夫琴比得上施坦威琴那麼面面俱到,但它的低音至中音部分聲音豐滿,高音部音色甜美而絕不帶金屬聲,這些都可與施坦威相比。蓓森朵夫琴也是演奏莫扎特和舒伯特那些優雅的維也納風格作品的理想樂器。鋼琴家巴克豪斯在一篇著名的談話中提到,他發現蓓森朵夫琴具有自己獨特的彈奏效果,它對鋼琴家在聲音和觸鍵方面的任何意圖都完全順從順。
而貝希斯坦和上兩者比較有更均衡的感覺,而且貝希斯坦三角琴的每個琴絃彎折處的前後音高一定差純八度,最可怕的是彎折處還不用鉛,製造技術令人生畏。貝希斯坦鋼琴的木板是一定要風乾5年以上才能裝配。這樣能保證聲音的通透性。而且不僅這一方面,每個零件的細節要求都很可怕。所以才會有獨一無二的音色去滿足各種變態鋼琴家的需要。貝希斯坦鋼琴從高到低每一處音都很均衡的感覺,踏板也不渾,非常適合音樂處理很精緻的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施坦威與貝希斯坦比較更注重個性化,低音區一定是手有多大勁琴就有多麼響。說的更準確點,貝希斯坦就是聲音非常圓潤平滑,感覺高音似乎少了一點,其實未必是少了。施坦威的高音帶有非常明顯的一種特殊的金屬聲,顯得聲音很開揚。如果以人聲來比喻,一個是壯年人發出的聲音,一個是青年人發出的聲音。
從表現音樂來說,斯坦威的音色對於巴洛克來說相當不合適。所以不少使用現代鋼琴演奏巴赫,斯卡拉蒂,拉莫和庫普蘭的大師們都對它各種嫌棄,必須改造了才用。斯坦威是個性張揚的鋼琴,內斂的人很難與它合拍。德奧的作品用貝希斯坦的琴很好聽,而很多現代作品用施坦威更合適,他的表現力更適合。所以,貝希斯坦只有高音的金屬聲不可比施坦威。
法籍越南鋼琴家鄧太鬆彈奏蓓森朵夫,琴聲異常靚美,華夏沒有鋼琴家可以發出這種靚聲。旅美鋼琴家許斐平身前就堅決拒絕用貝森朵夫錄音。
但說到底,用什麼琴都看個人偏好。歐洲琴都有個大特點,就是感覺很沉重,彈奏時間長了顯得很吃力。蓓森朵夫和貝希斯坦的琴也是這樣,比較沉,很多人彈不動。
但程曉羽喜歡貝希斯坦那種對細節近乎變態的追求,所以最後選擇了李斯特的鐘愛。而且他還記得,他喜歡的《海上鋼琴家》電影裡出現的那一款花俏的平臺鋼琴應該就是貝希斯坦。
所以其實他的內心早就有了選擇,貝希斯坦。
1900沒有下船,但是他會下,為了他愛的人。
喜歡我的妹妹是偶像請大家收藏:()我的妹妹是偶像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