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協的這個活動,是文學進校園活動之文學精準扶貧主題系列。
省作協邀請楚雅,也是因為,此行的目地,是她的家鄉市,HY。
但是去的這個鄉鎮名稱,坦白說,楚雅還是第一次聽。
她與君九淵說了一聲,然後便拎著一個18寸的行李箱,然後去省作協那裡與王姐匯合。
第二天,一輛七人座的商務車停在了省作協的門口,當上汽車後,她才發現這一次前去演講的導師,並不止楚雅一人。但楚雅是唯一一個以網路作家的身份出席,還有一個是寫詩歌的作家,再有一個是寫散記的前輩。
大家坐在汽車上,彼此說說笑笑,氣氛倒也是融洽。
而讓楚雅唯一有點尷尬的就是,因為網路作家開始在文學這一塊漸露風頭,他們的收入也成了傳統作者最為關心的一個話題。
報紙上報道的唐家三少收入過千萬的訊息,也是不少的。所以在他們的眼裡,能被稱之為大神的作者,收入都很高。
而楚雅卻沒有細談這個話題,因為收入多少,她真的不好說,她是寫分成的,收入高低,完全就是取決於讀者訂閱量。讀者願意掏錢訂閱,那她這個月的稿費就會高一點,若是讀者不願,那她這個月的稿費就會少。
而且,讀者的數量,不會一成不變。
有的看了一半走了,有的是新進的讀者,有的是死忠讀者。
所以,分成黨的作者,更考核內心的強大。
收入高,也會繼續埋頭碼字;收入低,也不會灰心喪失信心,繼續堅持著寫。
一路驅車,到達了MBG,有縣作協的領導跟著一起接待了楚雅她們一行人。鄉鎮的地方,不是特別富有,在這裡楚雅甚至還能看到那種黃土磚砌的牆,還有青瓦屋。
稻田與油菜花也有不少,濃濃的鄉情,透著純樸。
來到學校後,楚雅參觀了一下學校,第一個晚上,是另外兩位前輩的演講。楚雅則是忙著趕稿,所以她當天晚上呆在了自己的房間裡,努力的寫稿。因為明天她沒多少時間寫作,需要參加當地的風情,去了解一下當地的史記。
當去參觀了一個寶塔,塔的位置就在村口,而且備受村民們的信仰,初一十五就會在那燒香。至於名字,她還真記不太清楚了。
只是,那個鎮的傳奇,聽那個領導說了一下,好像是明朝時候,這整個鄉鎮都是賣麻布的,以供應全國各地使用。那個時代,家有白事,一家子孫人人皆要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這叫披麻戴孝。而這裡的麻布服,正是出自這個鎮製作的麻布衣。
聽著他們說著有意思的傳記,看著那古味的塔,聽著四象神獸的故事,讓楚雅的腦洞也跟著大開。
她最喜歡的莫過於是去各地,聽著各地百姓談及當地的神話故事,每個地方,有它的歷史與傳記,多聽未曾不會有所收穫。而且這些地方傳記,只有自己親自去聽,才會聽得到,而且聽著老人說起那些神話的時,會有一種身如臨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