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年初的時候大不列顛尼亞就有了求和的意向。但是這種尋求和平的意向一旦放在談判桌上,就是另一碼事情了。再者,大不列顛尼亞的國內主戰派還是佔很大一部分人。
直到帝國的軍隊直逼卡昂和瑟堡城下。
大不列顛尼亞人引以為傲的海上艦隊並未能將敵人阻攔到他們領土以外的地方。他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幾件利器,並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巨炮、坦克、海上艦隊。
並不是說這幾樣武器不夠強大,而是大不列顛尼亞人還沉浸在過往的,陳舊的戰術之中。
艦船一旦離開海洋就毫無是處,岸防巨炮群在失去補和距離優勢後也就沒有強大可言。而帝國的遠端突擊艙和機甲的配合,直接就可以跳過他們的這些優勢。唯一能與帝國機甲媲美的坦克叢集戰術,也因為戰術上的缺失而無法完全展現它們的長處優點。
與大不列顛尼亞相比,帝國近一年多一直都在作戰。帝國有一流的科研組織,他們每日的工作就是發現和製造新的武器,並且迅速投入實戰檢測它們。或許這也是帝國發動“聖戰”的一個原因吧。
帝國為了這些戰爭,甚至不惜派出大量優秀的“間諜”滲透那些國家。在所有人還沉浸在各自的小世界的時候,帝國卻在暗地裡挑起國與國之間的衝突。
當初的北方要塞越境事件,實際上就是帝國內部的某些人一手推動的。而那場戰爭對帝國來說,只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
40年底,在帝國的機甲部隊剛一接觸“蒸汽坦克”後,帝國高層馬上就做出了應對。透過帝國國記憶體留的矮人群體向礦人聯盟施壓。促使他們不再向和帝國作戰的幾個國家出售一系列的武器,其中就包括“蒸汽坦克。”
作為交換條件,帝國允許鐵爐堡的矮人在國內修建鐵路和開設更多的礦場。
41年傳統新年裡火焰節還沒有過完,第二批遠征部隊便開始整備向諾曼進發。同年的二月份,帝國新增的503團開赴蘇卡蘭的珀斯灣,用以替代原本的快速反應部隊,繼續協助東線部隊攻克蘇卡蘭剩餘的幾座大城市。
2月14日,帝國軍部與貴族議會聯名,共同釋出了一道命令。
“凡與帝國作戰的國家,第一個攻入其境內城鎮的軍團,即可成為當地的行政長官。”
這道命令的出現,讓在前線作戰的各大軍團,瞬間瘋狂起來。
4月初,進入暖季後,礦人聯盟攜帶一份特殊禮物整式到訪亞美斯特立斯。那份特殊的禮物就是一輛改進後的“蒸汽坦克”。
改進後的坦克,除將主炮的射擊仰角增加到了75度左右外,同時也將坦克的炮塔跟進為可左右180度旋轉的活動炮塔。
帝國與矮人整式建交後,礦人聯盟承諾他們就最大程度的限制其族人對其他國家出口武器。帝國相應的開放一些機甲建造基地,供一部分矮人參與帝國武器的開發研究。
畢竟與金錢相比,矮人更執著與其它一些東西。這或許就他們與人類最大的區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