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徽影重重> 第16章 記錄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6章 記錄 (3 / 3)

他發完,順著小白鳥的頭像去看徐木寧的朋友圈,沒設定時間可見,全開放狀態,更新的頻率很高,但不配文案,連定位都不帶,單純就是發圖。數量不等,有時候是三張,有時候是滿格九張,全都是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觀。

他真的去過了很多地方。

程瞰想起徐木寧說的那兩部片子,找來平板,在瀏覽器裡輸入《exposion fro a distance》,果然有,來源顯示賣給了國內赫赫有名的流媒體平臺極光影片,一共三集,每集三十分鐘。

他點進去,過了90s的廣告,開頭顯示一排小字——徐木寧作品,獻給世界的東南西北。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對世界的認識來源於初中課本和電視裡播放的紀錄片,那時候我常常幻想,世界的東南西北是什麼樣的,今天,我來到了世界最北端的城市,位於挪威屬地斯瓦爾巴群島的朗伊爾城……”

第一集開幕,伴隨著徐木寧自己配的畫外音,夾著呼呼的風雪聲,一座被白雪覆蓋的城市徐徐展現。

絕大多數時候徐木寧是根據一個關鍵詞進行旁白,比如朗伊爾城有一個著名的“末日種子庫”,他就以“末日”為主題,去跟當地的人對話,以此展開記錄當地的風土人情、這座城市對死亡的判定方法、在極端環境下當地人如何生存等等來思考“末日”意味著什麼。

“末日’對朗伊爾城的人來說,就是像平常一樣,迎接一場意外降臨的暴風雪。”

極端天氣下徐木寧冷到牙齒打架,睫毛和頭發上都是霜凍,配合著這句旁白,徐木寧冒著一場暴風雪飛出無人機,從高空視角俯瞰著蒼茫的大地,他在畫面中漸漸遠去,變成一個黑點。白茫茫的天地間,那一刻的徐木寧是那麼的渺小。

有那麼一剎那,程瞰被這個畫面震撼到了,就像是有人鉚足勁往他心口處掄了一拳,砸得他有些喘不上氣——那是一種強烈的獨立於茫茫的寂靜世界中,一個孤獨的人在跟自己對話,什麼是朗伊爾城的“末日”。

他按下暫停鍵,給自己幾分鐘的緩沖時間。以往看紀錄片都沒有今天的觸動來得強烈,這可能歸結於拍片子的人是徐木寧,他知道徐木寧是以怎麼的心情站上這座世界盡頭的城市。

隔了十分鐘,瓷碗裡剩的半碗湯已經涼了,白色的油脂凝固附著在碗邊,一小圈,程瞰覺得像紀錄片裡那場雪。

他點了繼續播放。第二集講拍了阿根廷的烏斯懷亞,徐木寧給的關鍵詞為“燈塔”,因為這座城市有世界最南端的一座燈塔;第三集,講的是東邊和西邊,徐木寧在道片子開頭說:“東、西原本是兩個永遠不會見面的方向,卻在這裡奇妙地相遇了。”而他給這一集的關鍵詞就是“相遇”。

“因為地球是特殊球體,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最東點和最西點,我現在站在斐濟首都蘇瓦,正前方的大海對面,是廣義上的世界最西端,塔韋烏尼島,相對的兩個點,因為這顆特別的星球,在這裡遇見了彼此。”

徐木寧給這部片子取名《距離之外》,卻從頭到尾沒有解釋為什麼叫這個名字。有不少網友在下面分析,說得頭頭是道,程瞰看下來,說什麼的都有。

他繼續搜尋《你在路口遇到的第三個人》,徐木寧在片子裡的想法很有趣,他在不同的路口站上十分鐘,從第十一分鐘開始,和經過他的第三個陌生人攀談,有男有女,有不同膚色,他會詢問他們的名字,年齡,來自哪個國家,然後根據他們的描述,前往這個國家拍攝。

一共拍了五個人,其中一個是斯洛伐克人,程瞰想起徐木寧說在古堡裡觸電的遭遇,他大概就是因為這個人去了斯洛伐克。

五個人,五個國家,兩個半小時。程瞰慢慢看完,在這兩部片子裡徐木寧都是一個人出行,拍攝,飛無人機,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偶爾在片子裡表達自己當時的一些想法,平鋪直敘的言語充斥著強烈的個人情感表現——徐木寧享受每一次記錄,享受屬於他的旅途。

程瞰的心在某個時間節點忽然變成了鋼琴的黑白琴鍵,一個叫徐木寧的人在上面沒有章法的亂彈。芝麻糊跳上飯桌,擋在平板面前沖他叫。

程瞰一瞬間回神,順手關上平板,就像關上了一扇可以窺探徐木寧的窗戶。

此時此刻他更想做的是,越過這扇窗戶,親自走進徐木寧的人生。

【作者有話說】

小徐:排骨湯真好喝

小程:丈母孃配方,必須好喝

週四好!!!我愛週四!!

託尼獎:美國話劇和音樂劇最高獎項,不是做頭發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