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董志存高遠啊,重工業電影這個概念目前在國內可是沒有的,就連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也不夠完善啊。”
宴會上,幾大公司的老總一一向唐安表示祝賀,也是感嘆不已。
唐安笑道,“完整的電影工業體系我們現在不是做不到,自己大家都沒有去做罷了。
這麼多年作坊式的製作方式,片子還是照樣拍了,我們的導演、製片人們早已經習慣了,按照好萊塢的工業體系去做,說不定會讓劇組有些不適應,吃力不討好,所以一直都講究著來。”
作坊兩個字讓幾位老總臉色都有點不好看了,合著我們的公司都是小作坊,就你漢唐是正軌工廠了。
王忠軍呵呵道,“還是唐董看的遠啊,都準備對接好萊塢了,這麼一比我們還真是小作坊了。”
王忠軍這話一說,其他人更加不爽了,只是表面上還是一臉微笑。
唐安卻道,“王董這可就說錯了,咱們現在的電影工業體系雖然不夠完善,但也不是小作坊,王董可不要妄自菲薄啊。”
“現在華語電影正處在一個轉折點,完整的工業體系,不是哪幾家公司能做到的,那樣的話華語電影還是不夠正規,這需要所有電影人的努力啊。”
唐安一句話給王忠軍嗆了回去,王忠軍不動聲色地笑笑,也沒有尷尬。
電影工業體系,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拍電影的一套機制和體系,相比之下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體系最完善。
說白了就是工業化,標準化,細緻化。
很直觀的一點,華語電影幕後的崗位比好萊塢電影少太多,絕大多數國產電影沒有細分工種,尤其是一些轉接環節、協調資源的崗位,幾乎沒有。
這些崗位的工作肯定是有人做的,可是不夠專業化。
好萊塢把電影做成了一個個工業產品,每一個崗位,每一道工序都有嚴苛的技術要求,就像流水線一樣。
雖然有人說這樣會扼殺了電影的靈魂,但是對那些非一線、頂級的導演來說,只有好處。
畢竟讓他們自由發揮也拍不了多好的片子,而大導演們有足夠的許可權,這個體系對他們的限制幾乎沒有什麼,容許他們放飛自我。
有可能拍出經典電影,也有可能拍成一團狗屎就是了。
好萊塢也是一樣,平庸的人才要遵守規矩,另外少數人就不需要了。
不過好萊塢名導也是從按照這個體系一部片子一部拍片子過來的,這個體系已經深入他們的內心,所以放飛自我的時候不會飛的太高,能收回來。
而國內一些導演一開始就沒有一根繩子拽著,就越飛越遠,跟觀眾的距離也原來越遠了。
意思就是這麼個意思,這些從業十多年的資深電影人何嘗不知道呢。
他們也嘗試過給大導演上枷鎖,不過規矩沒用,大多都是找一個有足夠資歷和能力,能鎮得住場子的監製和製片人。
於東找陳可鑫拍《投名狀》的時候,也怕他瞎搞,畢竟兩個億的成本。
於是於東找來了黃劍辛,內地頂級監製,又是進出口公司總監,同時還擔任《木乃伊3》的中方監製,分量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