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臺上主辦方的開場白也很快講完了,逐一介紹起包括唐安在內的幾位老師。
“今天魔都國際電影節華語新導演計劃的第一屆,本次邀請到了唐安、巖井駿二、關金鵬、魏德勝四位大導演,以及著名攝影師餘力韋、關本亮、李耀輝,剛才大家熱烈掌聲歡迎過了。首先允許我代表魔都電影節組委會感謝幾位的到來。
在去年年底找到這幾位時,當時提出扶持年輕導演的時候,幾位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唐安導演今年更是還有兩個專案,也抽空趕到現場與年輕人對話,這是對年輕人最好的鼓勵......”
啪啪啪啪...
眾人鼓掌。
唐安首先講話,“各位,大家好,說起青年導演,我應該算一個,剛才我在這裡,看著臺下的諸位,讓我想起了當年的自己。在幾年前,對於導演這個行業來說,年輕就是缺點,幾乎沒有哪家公司,沒有哪個投資方願意投資一個新人導演的片子,在座的各位想必已經和很多家影視公司、投資商面前碰了壁。”
作為年輕導演中的代表人物,唐安24歲單獨執導,還是在十年前那個時代,對這方面有更多感觸。
臺下這三三十個人也都默然不語,他們大多數都是三十歲左右,這個年紀對導演這個行業來說,肯定不太讓人相信。
大多數也都給許多影視公司遞過策劃書和劇本,無一不是石沉大海,要不然也不會來這了。
現在影視行業越來越大,人才缺口也更大,有能力、有資歷的早高升了,各大影視公司的編審部門負責初審的,大多都是文學方向專業畢業不久的畢業生,90%的專案在他們手上就被刷下去了,到不了決策者手上。
唐安這話讓他們又想起了一次次被拒的境遇,被那些影視公司編審部門一些20多歲的外行人拒絕。
年輕是劣勢,要麼有關係,要麼專案被一層一層提交到影視公司高層手上,最後被看中,否則就只能慢慢熬,等運氣了。
不過有著唐安、寧昊這些一飛沖天的先例在,他們倒也沒有對這個行業失去信心和耐心。
唐安也不是來給他們潑冷水的,他轉而說道,“但那是以前,現在的影視行業最看重的要素是資本、故事、年輕人,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就像世紀初華國電影市場進入古裝大片的時代,國內上映的影片型別因為那次變革煥然一新。
而現在,十年過去了,古裝大製作開始退出主流大片的舞臺,各大公司基本上沒有了製作古裝大片的計劃,反而是愛情、喜劇、青春懷舊這些沒有大場面,更注重故事性的電影不斷嶄露頭角。
這正是年輕人應該具備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銳意進取的才華......”
一說一大段,眾人淨看著他一個人說了。
好不容易唐安說完,關金鵬開口了。
他輕咳一聲,說道,“唐導說的很有道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優勢,思維更符合如今的潮流。”
但是,導演是一個嚴格的崗位,你得為整個劇組負責,需要熟悉劇組的每一個環節。
我記得第一次做導演是28歲,1985年,在香江來說也是一個年輕導演。以往香江電影圈是六七十年代,還是一個學徒的時候,不管是做哪一個行業,哪怕是換一個燈泡的,你都要跟一個師傅,你才能做起來,後來再帶一個徒弟出來。
那個時候在香江電影圈如果你跟圈內任何人沒有任何關係,沒有親戚朋友關係,很難進入電影圈,很難讓你有發揮得機會。
以前學徒你要做導演的,你起碼要跟著幾個導演做十年的場記,然後再做副導演,做副導演10到15年,才有機會做導演,40歲的導演都算是年輕的了,所以大家也不用灰心,你們還年輕,還有時間去學習。”
還年輕,還要多學習,這就是給他們潑了一盆冷水了。
雖然這話也沒說錯,但是縱觀香江八九十年代,但凡有點名氣的導演,那一個不是在三十左右就獨立執導,甚至就已經成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