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略。未曾發跡時讀過書識得字,也不缺乏謀略手段,這殺雞儆猴的辦法也算是妙計。然則事情的發展卻出乎其意料,這些軍漢死到臨頭再無顧忌,不但不肯認錯,反倒是大喊大叫地抱怨,抒發著自己的不滿與不甘。其所說之事,又恰好是近幾日裡插在關
中驍果心頭的一根刺,此刻被這些人提及,在場眾人的心中都覺得不是滋味。眼看弄巧成拙,這些部下非但不會因袍澤被斬而收斂,反倒可能加入逃亡大軍之中,這軍將只覺得陣陣心驚肉跳,連忙大喊道:“斬了他們!速速斬了他們,一個也不要放
過!”
那些持刀軍漢聞得軍令不敢怠慢,舉起大刀向著面前跪倒的軍漢砍去。刀光閃處血光飛濺,斗大的人頭在地上來回滾動。可是有些軍漢動手稍稍遲了些,有些軍漢開口的速度也快得驚人,在自己人頭落地之前還是把想說的話說了出來:“司馬德勘不必得意,阿爺先走一步,很快便輪到你了!
”
“僧人子,你的好日子快到頭了!很快就有人要你的腦袋!”軍漢臨死前的一聲聲叫罵,就像是一記記無形的皮鞭抽在司馬德勘身上,抽得他心膽俱碎膽顫心驚。他很清楚,這些人並非虛言恫嚇,如果自己的部下再這麼逃亡下去,
自己很快就會跪在這裡,等著別人來砍自己的腦袋。司馬德勘出身軍功貴胄人家,其父司馬元謙乃是北周都督,奈何因病早亡,母親又是個不安於室的,成了寡婦以後便招蜂引蝶揮霍錢財。等到司馬德勘少年時家業已經敗落得不成樣子,為了維持生計,堂堂都督之子竟然淪落到做屠戶的地步。後來還是靠著與母親相好的和尚出力,才得已讀書進學練習武藝,乃至走上仕途。僧人子之說,
便是從此而來。當年楊素討伐漢王楊諒時,司馬德戡身為內營左右,時刻不離楊素身邊,被越王引為心腹,很得了些好處。畢竟大隋體系內,想要提拔依舊是靠關係多過靠本領,如果沒有楊素這個貴人,司馬德勘也未必能有今日成就。等到楊素身故楊玄感起兵失敗,司馬德勘便沒了靠山。好在這些年他並未虛度光陰,在軍中覓了新靠山,是以並未受株連,反倒是提拔為虎賁郎將、儀同三司。官職固然顯赫,手中的權柄也不小。在他手中掌握著數千自關中各鷹揚府中精選勇士組成的驍果軍,算是軍中有實權的將領之一
。雖說驍果軍來源非止鷹揚一途,不過關中驍果依舊是以鷹揚兵為主。為便於指揮統轄,原鷹揚府武將依舊可以控制舊部,司馬德勘亦不例外。論及對關中驍果的影響,司
馬德勘固然不及宇文承基這等虎將,但是遠在許多空頭將軍之上。按說他在軍中素有威望,也足以壓得住部下,不至於讓軍隊失控。可是如今這種大規模逃亡還是讓他無力招架,饒是他用盡手段,甚至不惜斬掉跟隨自己多年的親兵,又
拿出自己的私人財富犒賞三軍,依舊不能約束士兵,控制不住他們逃散。
雖說今晚的逃兵被捉回斬首,可是對局勢來說並無改善。看著地上那上百顆人頭,司馬德勘只覺得心力交瘁,眼前陣陣發黑幾欲暈厥。他很清楚,照這樣下去自己這支人馬很快就會土崩瓦解,不是跑光就是被殺光。不管哪個結果,對自己來說,都是死路一條。到時候不管有再多的人為自己說話,聖人都會把自己這顆人頭砍下來洩憤。可是想要約束部眾,就得有足夠的糧食再就是讓兵士心中的怨氣得已發散。這兩件事都不是他一個小小的郎將所能解決,再怎麼想也是枉
然。思來想去,惟一的活路就是效法自己的部下,從抓逃兵變成當逃兵,帶著人馬回關中投奔李淵。畢竟唐國公仁厚天下聞名,自己也算是武功勳貴出身,總可以攀扯上幾分
交情,再有一批驍果軍隨自己進退,謀個官職前程應不為難。
可是前者郎將竇賢帶兵逃跑,最後也未能逃脫全軍覆沒的命運。自己再走這條路,又會有怎樣的收場?饒是司馬德勘頗有心機,這時卻也無從決斷,不知該如何行事。就在這時,校場上一陣喧囂隨後又有馬嘶聲傳來,只見一騎快馬分開人群來到司馬德戡面前,等到司馬德勘看清來人相貌,心中半憂半喜,一時間也猜不出來得到底是救星還是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