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盛唐風華> 第五百五十八章 雄都 (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五十八章 雄都 (一) (1 / 2)

您可以在百度裡搜尋“盛唐風華 熱門(”查詢最新章節!

旭日東昇,刺破堆疊烏雲,照在長安城的城碟之上。簇新的大隋旗幟在城頭迎風舒展,顯得活力十足。站在城碟之後持矛挎刀值守的兵士個個滿面紅光,身上衣甲鮮明,日光之下爍爍生輝,不管其真實本領如何,只看賣相,這支軍隊依舊如同開國時一樣,足以掃蕩天下氣吞六合。

魚俱羅這段時間的奮戰並非白費力氣,就在晉陽人馬頓兵於蒲津渡口之時,大隋朝廷也開始了動作。除了傳檄四方要求各路人馬勤王之外,更是將原本分散於整個京兆郡的鷹揚兵盡數調入長安。如今長安城內,集結了京兆十六鷹揚府全部人馬。數萬兵馬拱衛著這天下名都,看上去似乎有充足把握守住城池與李淵較量高低。

於大隋官方體制內,這座城池不稱長安,而稱“大興”。得名原因,乃是因為開皇天子曾被北周封為“大興公”,等到大隋一統天下後,都城就以昔日官位命名。只不過對於百姓以及依舊懷念昔日漢家天下的官員乃至文人士子來說,還是願意以長安相稱。事實上眼下的大興與當年長安,已然不是一處所在。

漢末戰亂,數十年戰火摧殘,長安城已然殘破不堪。城垣破敗宮室荒蕪,城中水皆鹹鹵,欲得一清水井都難如登天,並非宜居之地更不適合作為國都。開皇天子混一宇內之後,於開皇二年下旨,以尚書左僕射高潁領新都大監,太子左庶子宇文愷領營新都副監,於龍首原新建都城。

隋朝百姓口中的長安,一如大隋帝國一般,都是飽經戰亂之後浴火重生之物。憑藉著大隋的雄厚國力以及宇文愷蓋世巧思,這座新長安比起前朝興建的舊長安更為雄壯恢弘。城池東西長約二十里,南北約十八里,其規模為漢朝長安的兩倍有餘。放眼宇內,沒有任何一座城池能與這座巨城相提並論。

自古以來漢家都城,規劃思想基本源自《周禮》,所謂: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依據這樣的規劃思想營建出來的都城,方正有序,嚴謹對稱,把王宮置於核心位置好體現君主的權威性,前朝後市的規劃則代表儒家先義後利的理想。

然則宇文愷築城時,則以“建邦設都,必稽玄象”為考量,將象天思想發揮到極致。整個城池依據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城池由東西走向的六條土崗橫貫,乃是取《易經》乾卦中六爻之相。

乾卦屬陽,稱九,自上而下,橫貫長安地面的這六條土崗從北向南,依次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從地勢看,六道土崗從南到北漸次降低。宮城所處的位置相對較低。不把宮城設定在最高處同樣也是考慮天象。根據天上星宿的位置,最為尊貴的紫微垣居於北天中央,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十五星拱衛。

紫微垣即指皇宮的意思,是以只能把皇宮佈置在北邊中部,外郭城則象徵向北環拱的群星。長安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利人、都會兩市外加一百零八坊。朱雀大街為城市中軸,將城區一刀切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本應有一市五十五坊,因城東南角曲江園佔去兩坊之地,故實領五十三坊;西部屬於長安縣,實領一市五十五坊無差。

這一百單八坊對應的自是天空星曜,皇城之南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取則《周禮》九逵之制;皇城兩側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閏。這套玄而又玄的風水之說,將一座本已威嚴無比的大城,烘托得更加神聖。

城牆以黃土夯築,城外環繞護城河,為了便於物資運轉,又修建廣通渠以通漕運。四方之物借運河之力得以輸入京都,保證了國都的商業發達百姓日用不缺。在此地你可以買到吳越寶刀、安陽青瓷、江南絲綢,也可以買到來自番邦塞外的奇珍。放眼天下,能夠勾連四海,集天下貨品於一地者非長安莫屬。

素來崇尚節儉的楊堅不惜耗費人力物力營建這等恢弘都城,自有其考量所在。除了誇耀國力震懾塞外胡騎,也是向天下昭告,大隋江山上映天命。只要天不塌下來,大隋的江山就不會滅亡,這個江山一如這新建都城堅不可摧萬世不拔!不管是誰妄想冒犯天威,註定自取滅亡!

可惜他雖有雄心,卻終究還是低估了世家門閥的力量。父子兩代皇帝刻意打壓北地武功世家,意圖收天下之權,不想大事未競,這天反倒是先塌了下來!晉陽大兵虎視眈眈,無數北地虎狼之士紛紛投奔李淵帳下,河東六府鷹揚精兵更是摩拳擦掌,想要攻入長安抄掠財貨。滿天星宿又能拱衛紫薇幾時,怕是隻有老天才知道。

即便衛文升、陰世師二人竭盡所能穩定局面,為三軍換裝全新衣甲旌旗振奮士氣,以財帛酒肉犒賞三軍。這些守衛城池的鷹揚兵眼神中依舊難掩驚懼之色,於城頭巡哨時眼睛不錯神地盯著蒲津渡方向,生怕不知幾時就有晉陽鐵騎殺來。

也有的兵士偷眼去看自家軍將,想要從他們臉上得到答案。卻見自家主將的神色不比自己好多少,眼神中同樣充滿惶恐不安之意,只不過他們的眼神更多是看向宮城而非城外。

這些軍將畢竟比部下聰明一些,知道決定自家命數的不是李淵而是此刻在宮中議事的各位大員。只盼他們能夠拿出一條妙計退兵,別讓李淵的人馬真打過來。連魚無敵那等猛將都死了,自己又如何敵得過李家的天兵?還是免戰為上。

魚俱羅陣亡的訊息早已傳到城中,得益於京兆郡丞骨儀的忠誠以及他手下那些武侯勤勉,這個訊息並未在民間引起什麼騷動。甚至很多百姓還以為蒲津依舊在朝廷手中,誰要是無意中說出真相,很快就會被官府帶走,再不然就是無緣無故消失。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