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甲之騎,隊形不散,節奏不亂,就是戰場上最為恐怖的存在。
但重甲之騎一直難以成為中原戰事的主流,因為華夏之地實在太大,地形也實在太過於多變,限制重灌甲騎的方面太多。
而且重灌甲騎天然使命就是衝陣踹營,雖然殺傷力巨大,但是因為從來乾的都是最硬的活兒,傷損也從來不輕。而重灌甲騎的巨大殺傷力,又讓將帥在戰陣之間,有輕率動用重灌甲騎的傾向,往往就帶來相當大的損失。
重灌甲騎建立不易,馬,人,甲,缺一不可,且還有巨大的養兵消耗,再輕易損失又難得補充。所以讓重灌甲騎一直都難以成為主流。而會使用重灌甲騎的統帥也越來越少。
王仁恭所著重建立的馬邑越騎,雖然也從事衝陣的活計,但真正而言,還是一支輕騎。上陣幾乎不配備馬鎧,對方陣型嚴整強韌的時候,也從來不會去當鑿子硬鑿開對面的大陣。只有在停軍山下,看到徐樂那支莊客組成的隊伍,以為是軟柿子,才結陣對沖了一次,結果還大敗虧輸。
而劉武周來到恆安鷹揚府之後,幾乎是勒緊褲帶,當盡賣絕,恢復起來了恆安甲騎。這卻是一支不折不扣的重灌甲騎!
劉武周曾經隨徵高麗,見識過大隋中央十二衛精銳還未曾消散之前的最後榮光。那曾經是大隋帝國的驕傲,是終結幾百年亂世的強兵。也真正見識過重灌甲騎在戰陣之上的威力!
心嚮往之,在雲中之地,劉武周不顧一切,也要將甲騎隊伍拉扯起來。幸得在邊地馬匹易得,這最為難過的一關不成問題,而邊地男兒又是成長於馬上,人員也容易挑選。至於甲冑兵刃,只有慢慢積攢,建立這支軍馬所花的心血,簡直一言難盡。
但恆安甲騎一旦建立,又挑選到尉遲恭這樣的無敵鬥將以為統帥。恆安鷹揚府頓時就成為了難啃的硬骨頭!
去歲大戰,重建之後的恆安甲騎一戰成名,尉遲恭先以輕騎咬住執必落落的主力,始終保持接觸,瞭解動向,並持續對執必落落的主力進行騷擾。
當唐國公李淵匯合王仁恭,北進迎擊之際。執必落落準備先謀求會戰,打垮恆安鷹揚府,再與李淵他們大軍決戰。
這個時候,尉遲恭才果斷動用了恆安甲騎,如摧枯拉朽一般,一直衝到了執必落落大旗之下,迫得執必落落退避,最終帶來一場大勝!而李淵他們趁勢追擊,一仗帶給突厥人這些年來未曾有過的損失。
恆安甲騎,威名四布,才讓王仁恭如此忌憚,才讓劉武周真正在雲中之地立足,才讓根基淺薄的劉武周勉強還能和世家大族的王仁恭抗手,一直撐持到現在。
但戰事終了之後,劉武周也在恆安甲騎中開始插手,將苑君瑋派了進來,在尉遲恭手中分了一營走。原來一應調遣恆安甲騎事,劉武周都是絕不過問,現在也透過苑君瑋開始不斷調動恆安甲騎。
劉武周雖然咬牙建立了恆安甲騎,但是並不真正會使用這種精銳的重甲騎兵。在插手之後,很有濫用恆安甲騎的傾向。這次以一隊人馬為前鋒奔襲,就是明證。恆安甲騎怎麼能幹輕騎的活計?
尉遲恭雖然外表一副粗魯的模樣,但內裡其實人頗靈醒,也知道進退。劉武周既然插手,尉遲恭就守著他那一營老底子,從來一聲不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