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一葉黃金> 第六十三章 茶人之風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三章 茶人之風骨 (2 / 2)

農天一不住地點頭。

汪秀才嚴肅地說:以茶言志,最具代表性。最著名的要數《三國演義》裡孔明茅廬上的茶聯“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王禹偁《茶園十二韻》“沃心同直諫,苦口類嘉言”,借茶寓意,以直言規勸,用善意忠告。皮日休《茶人》“語氣為茶荈,衣香是煙霧”,說的是從事茶葉生產的人,說話都帶有茶的氣息,衣著帶有原野的清新。

汪秀才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蘇軾為茶立《葉嘉傳》,妙筆生花,意趣高遠,刻畫了茶“志圖挺立、資質剛勁、風味淡泊、清白可愛”的偉岸人格,說明茶“養高不仕”、淡泊名利之品德,所以說茶竭力許國、不為生計的高尚志向。

這時,農天一接著說:那以茶喻理,就可以直入人心。

著名的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甘三回味”,隱喻為人要先苦後甜再回味的道理。

汪秀才道:“正是。”

茶禪一味,茶中有禪味,禪中有茶味。無心之茶,無味至味。

講到這裡,汪秀才以輕鬆的口吻說:以茶為緣,以和為貴。健康要喝茶,交友要喝茶,經商要喝茶,治國要喝茶。生命中的一撮清茶原也如此。

此時,汪秀才思接千載,重點講解“茶禪一味”,他還是以故事或舉例進行闡釋:有一年,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普濟寺,慕名尋到老僧釋圓,沮喪地對他說:“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有什麼意思呢?”

釋圓靜靜聽著年輕人的嘆息和絮叨,末了才吩咐小和尚說:“施主遠道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稍頃,小和尚送來了一壺溫水,釋圓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然後用溫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著請年輕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浮著。年輕人不解地詢問:“寶剎怎麼用溫茶?”

釋圓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一口細品,不由搖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呢。”

釋圓說:“這可是名茶啊。”

年輕人又端起杯子品嚐,然後肯定地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

釋圓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燒一壺沸水送過來。”

稍後,小和尚便提著一壺冒著濃濃白汽的沸水進來。

釋圓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茶葉,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子裡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望而生津。

年輕人想要去端杯,釋圓擋開,又提起水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得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升騰,在禪房瀰漫開來。釋圓一共注了五次水,杯子終於滿了,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

釋圓笑著問:“施主可知,同是茶,為何茶味相差這麼大呢?”

年輕人思忖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衝沏的水不同。”

釋圓點頭:“用水不同,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輕浮水上,怎會散發清香?沸水沏茶,反覆幾次,茶葉沉沉浮浮,才能釋放出茶的清香。”

這正是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裡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農天一似有所悟:浮生若茶,命運又何嘗不是一壺溫水或熾熱的沸水呢?

茶葉因為沉浮才釋放了本身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和坎坷,才能激發出人生那一縷縷幽香。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