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治貪官這事,古今中外的百姓都是喜歡看的,況且戰爭為當地帶來了不小的壓力,百姓心中怨氣積攢,趁機發洩一番總是好的。
在懲處這幫貪官的同時,朱見濟再下詔令,強調戰爭期間山東省的糧食不許外運,要準備支援前線。同時周圍各省的糧食也需要嚴加管控,各地官府要準備糧草,以策萬全。不僅僅是下達詔書,朱見濟同時也派遣御史欽差前往地方巡視,一旦發現地方官有不稱職處,即刻上奏,從速處理。
此令一出,百姓大多不解,明明為寇的女真部落已經被鎮壓,為什麼還要執行戰時體制,管控得如此嚴密。有人說是地方發生了叛亂,有人說是朝廷缺糧,有人說是為日後屯墾遼東做準備。每一種說法都有其理由支撐,任誰也說不出半個不是來。
百姓議論多日,而後才有小道訊息傳出去,說是女真此番之所以為亂,是因為背後有朝鮮國唆使,陛下準備興兵討伐朝鮮。
“一介女真部落,人數不過萬餘,如何敢冒犯天朝威嚴,原是身後有朝鮮幫助,這就難怪了。”
“朝鮮口中謙卑,想不到私底下竟然如此桀驁不馴,蛇蠍不曾有其這般毒辣,果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
原本一介小道訊息,在各種各樣的因素引導下,瞬間成為主流,傳得沸沸揚揚,人盡皆知。
而後聞聽民風的言官告及此事,詢問朱見濟此事真假。朱見濟自然是一口否決,表示沒有這回事,眼下都是為了遼東屯墾做準備的。那些私自散佈謠言的百姓是在破壞大明與朝鮮兩國的關係,讓錦衣衛嚴厲處置,不許在街市鬧處說這些。
嚴格來說,朱見濟這話並不假,至少現在不假。在所有藩屬國裡,朝鮮國絕對是最為忠實的那個。若是朝鮮國王李瑈真的將《訓民正音》給查禁了,主動上書告罪,有個過得去的理由,表示日後再不與北界女真有瓜葛,朱見濟沒有開戰的理由,這場戰爭自然不會爆發。雖然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也不能夠保證絕無可能。能夠兵不血刃,誰願意廝殺呢?
這是愚民嗎?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會說是。但是不妨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朱見濟此刻在百官面前說調集糧草就是為了攻打朝鮮,朝鮮連下臺階都沒有機會,兩國怕是必有一戰了。玩政治,怎麼能夠一點後路都不留呢?
兵法虛虛實實,尤其是在這種重大決策面前,更需要謹慎。非要說愚民就愚民吧,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就好。
朝鮮半島,漢城。
經過半個月的舟車苦旅,徐有貞抵達了朝鮮王國的都城漢城。身為上國來使的他受到了巨大的禮遇,國王李瑈親自出城相迎,接風宴上百官不說卑躬屈膝,也是謙卑無比。
難不成是知曉了董山文書被發現這事嗎?徐有貞心中暗道,不過知道又如何,自己如今問罪而來,且看朝鮮如何回答。
心念及此,徐有貞將路上準備許久的說辭拿了出來,道:“奉命之時,某便聽聞朝鮮于諸藩國之內,禮儀最盛,幾不亞於華夏。今日一見,果然如此。只是禮儀如此昌盛之國,又怎會不知君臣之義呢?”說罷,還不由得搖了搖頭。
前半句朝鮮國君臣還是滿臉的笑意,但是後面就有些不對了,李瑈面色鐵青,自己都這般好生招待了,此人怎麼還如此不給臉面,壓著怒氣道:“上使大人,此話又是從何說起呀!小王歷年進貢不絕,上壽獻瑞等事也不曾有差錯,不知幾時失卻君臣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