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村婦逆凰:王爺,莫離> 第218章 十面埋伏(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8章 十面埋伏(一) (2 / 2)

宋菀羽抬手,朝著琵琶凳比了個請的手勢。

眸光微動,我故作焦慮之狀,朝著她搖了搖頭:“我需要準備一下,還是你先來吧,別耽誤了大家寶貴的時間。”

宋菀羽譏諷的看了我一眼,忍不住偷笑了一下,邁著輕快的腳步便走到了琵琶前,坐下,笑道:“既然今天有這麼好的切磋機會,那我就不如試試《十面埋伏》吧。”

我不禁在心中冷笑了一聲。

這個宋菀羽,剛才還說她有料,其實不過是個草包加蠢貨。

不過是設局想讓我當眾出醜罷了,卻選了首十大琵琶難曲。

《十面埋伏》樂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國曆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

《十面埋伏》可以說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藝術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創造了單個樂器的獨奏形式表現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名作。

即便是奏樂大家也不敢輕易挑戰這首曲子的獨奏,宋菀羽倒是技不高人卻挺膽大。

站在舞臺旁,我好整以暇的看著她,等待著她的表演。

眾人的視線聚焦在宋菀羽身上。

《十面埋伏》全曲13個段落還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突出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其中包括:“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五小段;

第二部分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戰鬥場面,包括“埋伏”、“小戰”、“大戰”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現戰鬥結束後的情景,最後的5個段落中的前兩段旋律悽切悲壯,音樂氣氛異常低沉,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憤的藝術形象,後三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姿態出現的各種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國傳統器樂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傳統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優美,節奏輕柔平穩,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於描繪優美的自然景色或表達內心的細膩感情。而武曲則情緒激烈雄壯,節奏複雜多變,富於戲劇性,多用右手力度較大的演奏技巧,擅長於表現強烈的氣氛和情緒。因而這首樂曲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突出,既簡練,又生動,情景交融,生動感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合的”佈局性質。第一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

第一部分雖然相比起第二三部分要簡單一些,可卻極其考驗演奏者的演奏技術。

稍有差池,便相當於玷汙了這首曲子。

宋菀羽似乎有意炫技,第一部分雖然彈得像是應付差事,卻也沒出什麼差錯。

臺下非常的安靜,都在認真的聽著,專注的注視著手指舞動的宋菀羽。

宋菀羽從第一部分彈起。

第一部分:

“列營”,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從模擬鼓聲的手法開始,一幅戰鼓雷鳴、刀光劍影的古代戰爭畫面便展現在了聽眾面前,給人以震撼之感。樂曲採用“半拂輪”技巧,由慢及快、連續不斷、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絃的戰鼓聲,立刻將聽眾帶到了空曠的原野和安營紮寨的戰爭前奏中,其節奏自由,力度最強。其中的“輪”僅一帶而過,著重強調的是“拂”。力點集中,手勢自然,聲音洪亮。在這一段中,用拍、彈面板模擬炮火的轟鳴聲。“掃拂輪”中的“拂”也是一帶而過,著力突出的是強烈的“掃”,隨後的“輪”給人以威武壯烈之感。在演奏時,右手要放鬆,將力量全放下來、沉下去,這樣才能呈現出戰爭場面的氣勢,使聽眾一下子緊張起來,屏住呼吸,進入壯麗的古代戰場。

喜歡村婦逆凰:王爺,莫離請大家收藏:()村婦逆凰:王爺,莫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