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第四層塔,看到了已經熄滅的一盞盞蓮花銅燭臺燈;
走過第五層塔,看到了已經乾涸的一口鐵鍋,那鐵鍋旁的灶臺上還寫著‘龍肉羹’三個字;
走過第六層塔,看到了一面銅鏡……
……
最終,蘇午踏上大雁塔的第十層,在此十層塔頂,看到了‘彌勒內院’——此‘彌勒內院’並非是他當初走入其中的那座鐘乳洞天彌勒內院,而是一處由精工巧匠雕琢於塔頂之上的‘彌勒內院’。
諸羅漢、僧侶在蘇午頭頂或盤腿而坐,或酣然睡臥,或獨腿而立。
這些僧侶、羅漢皆由木石雕琢而成,雕琢得確也精細無比,令人抬望穹頂景象,頓生置身彌勒內院之感,但是,雕琢得再如何精細,假的也終究是假的,做不得真。
蘇午目光停留在諸僧侶、羅漢簇擁著的彌勒尊身上。
這位‘彌勒尊’,便不再是女相,而是一神色平和,身著福田袈裟的清瘦僧人,他盤坐於彌勒內院中央,正為諸僧侶講說佛法。
他聲音微弱,須要蘇午心神澄淨如一,短暫踏足‘空’境,以法性來傾聽,方才能聽清這尊石雕的彌勒尊講說之法門:“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終究涅槃。
遠離顛倒夢想,終究涅槃……
遠離顛倒夢想,終究涅槃……”
在那‘彌勒尊’講說佛法的聲音之中,蘇午連自身法性寄託的‘空境’都將崩滅,從‘空’與‘有’的概念裡徹底解脫,直入‘不二之境’當中——他身遭一切都變成了寂然無聲的白光。
而塔頂雕琢而成的彌勒內院,在此般非有非空的白光浸染之下,倏忽變作一朵蓮花。
蘇午的法性化作花蕊,栽種於蓮花中央。
整個大雁塔在這個剎那,驟然‘顛倒’了!
於此般顛倒中,蘇午聽到潺潺流水聲——一道法性大江驟然自虛空中生出,承載著蘇午的法性蓮花,往大江下處徐徐流淌。
靜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