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時法性住空,距離法性虹化已經不遠。”精蓮驅使著壯馬,與蘇午齊頭並進,說話道,“若我聚集從前神智,惡念亦必歸回,你覺得有甚麼辦法可以讓我在聚集神智的情況下,亦能留住自身法性?
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終究是空說,無有實法。”
蘇午身形隨著座下白馬晃動而晃動著,他聽過精蓮所言,轉頭笑意莫名地看著對方:“尊師,今下你是師傅,我是徒弟。你這做師傅的不曾傳授我任何法門,卻要我這做徒弟的幫你出謀劃策,解決你今下的問題。
你覺得此般情形正常嗎?”
精蓮本性即惡,哪怕今下他剝脫去神智以及諸般惡念,其言辭行止間亦在無時無刻地散發著惡意。
他若非有此本性,在自己性魂神智變得不完整時,亦當設法顧全大局,先求得己身完整,再來謀演算法性永駐之事,但偏偏是這般本性,令精蓮極度自私,被蘇午三兩句話‘點撥’,發覺若自身聚集神智、性魂完整之後,好不容易留駐在己身的法性,極可能亦因此而消隱,於是便起了其他心思。
這事情倒是更有趣起來了。
——精蓮本性不願與自己散失的性魂伏藏合匯,乃因性魂中攜帶的惡意,會影響自身證就的法性!
誰能想到?一個人的惡性分化成兩半後,這兩半惡性還是會互相牴觸,互相傾軋,不斷內耗!
都不必蘇午提點當下這個‘精蓮本性’甚麼,對方亦會做出‘恰到好處’的操作。
此時蘇午若過多提點,倒說不定會叫精蓮生起疑心。
‘精蓮本性’聽得蘇午所言,沉默了一陣,回道:“倒也確是如此。
日上中天之時,我們尋一湖澤岸邊。
我於彼處為你灌頂罷。
灌頂儀軌過後,你便是我的正式弟子,我死以後,你可以繼承我之法性,我所修諸般大法,亦將一一傳授於你。”
精蓮本性再未提起先前的問題,驅馬走在了前頭。
蘇午跟著他,從日升之時行至日中之時,果然找到了一處湖澤。
大士將棗紅馬拴在湖澤旁的一棵大樹邊,蘇午收起了龍從馬本。
此時,大日光芒映在靜湖湖面之上,湖面反而顯得越發幽深,四下裡的諸多樹木、林場都倒映在湖中,彷彿湖中包容著另一個世界。
幾個牛倌兒趕著犛牛群,一頭頭犛牛在深深的長草地裡或是呆站著,不時甩動幾下牛尾,或是低頭啃著嫩草,也或是慢悠悠踱著步子,欣賞著四下的風景,享受這清新的湖澤之風。
那些牛倌兒們看到了一身明黃僧袍的精蓮大士,頓時都心生畏懼,匍匐在地欲來拜見。
精蓮看著他們放養的那些健壯犛牛,揮了揮衣袖,群牛就朝他聚集而來。
“你這是做什麼?”蘇午向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