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倫拍案而起,大叫道:“侯爺,天下諸侯歸周確然沒錯,可侯爺不比其他諸侯,乃是國戚;國亡與亡,國存與存。”
“今君侯受陛下大恩,一旦負國,為之不義。小姐貴為皇後,倘若負囯小姐必死,乃是無情。”
“今國事艱難,侯爺不思報效,竟欲歸反叛,為之不仁。鄭倫切為君侯不取也!若為國捐生,捨身報主,不惜血肉之軀以死自誓,乃鄭倫忠君之願,其他無需多言。”
蘇護哪會死心,言道:“將軍之言雖是,然古雲:‘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古人有行之不損令名者,伊尹是也。”
“想黃飛虎官居王位,主上失德,有乖天意,人心思亂,也舍紂而歸周。鄧九公見武王、子牙以德行仁,知其必昌,紂王無道,知其必亡,亦舍紂而從周。所以人要見機,順時行事,不失為智。你不可執迷,恐後悔無及。”
“侯爺既有歸周之心,我也無法阻攔,可我鄭倫決然不順從於反賊。待我早間死後,君侯早上歸周;我午後死,君侯午後歸周。我忠心不改,此頸可斷,心不可汙!”鄭倫言罷,轉身就走,弄的蘇護一陣沉思。
“父親,鄭倫怎這般固執,若無他,我等歸周久已。”蘇全忠自暗處出現,對鄭倫埋怨道。
“唉,自古痴情皆受傷。”蘇護言道:“且不去管他,你去將黃家父子帶來。”
蘇護親自為飛虎父子松綁,告罪道:“武成王,都是我營中將士魯莽,害二位受苦了。”
蘇護道:“不才久欲歸周,苦無機會。今奉敕西征,實欲乘機歸順。怎奈偏將鄭倫堅執不允。我將言語開說上古順逆有歸之語,他就是不從。今放賢父子回去,還望告知武王我之心思,以免多有得罪。”
黃飛虎聽罷大喜:“君侯既肯歸順,宜當速行。鄭倫既然執拗,只好除之。大丈夫先立功業,共扶明主,垂名竹帛,豈得效匹夫匹婦之小忠小諒。”
“此事再議,再議。”蘇護可不忍心害了鄭倫,只施了個拖字訣。
黃飛虎被蘇護放回來,孤自能算到,早早就穿好了衣服,就等人來報,與姜子牙一起為黃飛虎開啟城門。
孤故作疑惑問道:“大王被敵將所獲,為何夤夜而歸?”
“啟稟陛下,乃是蘇護放我父子,蘇護早有歸周之心,只是他手下偏將鄭倫執拗阻攔,這才拖到現在。”
“大王受苦了,且先回府休息,餘事明日再說。”
蘇營。
蘇全忠獻策道:“父親,不若趁鄭倫身著重傷,您修書一封,打入城中,知會姜丞相前來劫營,將鄭倫生擒進城,看他歸順不歸順。孩兒與爹爹早得歸周,恐遲生變。”
蘇護嘆道:“此計雖好,只是鄭倫也非歹人,必須保他周全。”
蘇全忠再道:“那便如此,若他肯歸順則皆大歡喜,若不肯則將其貶為庶民,卸甲歸田,也可全他一條性命。”
蘇護點頭:“只好如此,明日行事。”
東方日出,天光大亮,蘇護次日升帳,決心行計,忽聽得門將來報:“有一道人,長三隻眼,穿大紅袍,求見侯爺。”
“道士?”蘇護知道門有神通,也不好避而不見,便命道:“令來。”
道人進中軍見蘇侯,稽首道:“貧道見過侯爺。”
蘇侯還禮,問道:“道長今到此間,有何見諭?”
“貧道特來相助侯爺,共破西岐,擒反賊,以解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