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因為那些權貴吃空餉導致的人員空缺,也都全部填補了回來,甚至還專門成立了新兵團來訓練新兵。
而那些周邊的藩王們,也都接到了這些訊息。
這些藩王們,在聽到推恩令施行,以及沈長恭刀斬所有權貴,獨攬大權、改革軍制的時候,一個個皆有了大禍臨頭之感。
別的先不說,就單單一個推恩令,就能要了他們這些王的命。
藩王能夠坐擁大權,作威作福,在封地裡做土皇帝,甚至敢不遵朝廷號令,靠的是什麼?
靠的不就是手裡有土地和兵馬嗎?
現在這推恩令一出來,你朝廷是不要我們一點封地和兵馬,可那些王爺的兒子和兄弟們,一個個都蠢蠢欲動了啊。
原本對王位和封地沒什麼念想的庶子和兄弟們,此時也一個個都動起了歪心思。
他們有的散盡家財,招募私兵,準備幹一番大事情。
有的則開始聯絡藩王軍隊裡的千夫長百夫長,請客送禮,拉攏人心,暗中謀劃,打算直接帶著兵馬分家,逼迫王爺分土地給他們。
這些事情,有的做的隱蔽,有的則被發現了。
那些被發現的,無一不被王爺們懲罰,或者是逐出家門,亦或是暗中殺掉。
有的僥倖逃脫的,悲憤交加,直接上路趕往京城,要去吿御狀。
有的原本沒什麼反心的,看到王爺這麼對待他們,心裡也都失望了,開始暗中培養自己的人馬,哪怕是自衛也好啊。
有的嚴重者,甚至更是直接引起了械鬥!
藩王們是焦頭爛額,處理不完家裡的破事,天天對那個素未謀面的沈長恭破口大罵,恨不得弄死他全家。
大燕的藩王,大部分都在內地,只有少數在鎮守邊關。
大燕地處東北,往東是大海,往北是冰原苦寒之地,邊關主要是防範位於南邊的坤國和位於西邊的草原蠻族部落。
防範西邊草原各部的有三萬兵馬,分別是珉王、風王和青王,這三個王分別把守著三個關隘,防範著西邊的蠻族,但也很少打仗。
蠻族都是各個大大小小的部落,沒有一個雄主站出來一統部落,每個部落多的幾千人口,少的幾百人口,自顧不暇,彼此攻伐,哪有心思來侵略大燕呢?
就是要打,打一馬平川的坤國,不比打滿是山脈關隘的燕國好打?
這三個王,此時也都被下面的人弄的焦頭爛額。
而沈長恭派出去的影衛,也開始滲透進了他們的軍隊裡,帶著陛下的旨意,尋找適合帶兵的人,將其策反,準備給這些王爺致命一擊後,再由他們掌管兵馬防範草原。
防範南邊坤國的,主要是有兩個王爺,坐鎮兩道門戶,一個是正南邊鎮南關的南王馬凌,另一個則是西南餚關的寧王燕禎。
這個燕禎,可是個厲害的人物。
此時的他,也是煩不勝煩,因為他的厲害,是因為能生兒子。
他足足有三十五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