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說了半天,龍涎欲幹,也沒說動太後的老僧入定。
待得辭別了太後從宮門裡出來時,嘉康帝全然忘了之前跟兒子的爭執,只將自己代入,覺得兒子不能與心上人相守,是跟他一脈相承的悲離。
想到這,嘉康帝仰天長嘆,兒子都當自持些才好,免得鬧大了幹姨母的肚子,卻不得將母親娶進門呢。
自己的親生兒子管別人叫爹的滋味……不好受啊!
這邊太後與皇帝為了一對小兒女的婚事爭執不下。那邊的事主卻全然不知情。
當瓊娘走出太後宮門後,便順著羊腸小徑,在園子裡先逛逛。
這幾日,她那兩船的訂貨盡出。心情甚是舒暢,只覺得重要的關隘熬過去,前方全是坦途。
但是這運河買賣裡最大的贏家卻不是她,還有人比她更會生財有道呢!
聽聞因為朝中銀兩周轉不暢,以至於運河最後關節的工期延誤。琅王倒是慷慨解囊,願借給朝廷銀兩墊付工程款,這樣算來,兩個月後,吃水不重的小船便可通行。四個月後,大船也暢通無阻,工期加快了不少。
只是為了抵償墊付的工程款項,江東段的運河稅收,十年內都歸江東所有。
瓊娘自己撥打了一番算盤,琅王這筆放貸,堪比民間的高利錢貸,真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正自想著,迎面走來一個行色匆匆的丫鬟,只片刻的功夫,便有一張紙條塞入了她的手中。
瓊娘方才抬頭看的真切,那塞紙條的丫鬟正是以前服侍她的翠玉。
只是好好的清秀小姑娘,方才從匆匆一瞥時,那臉頰都是腫的。
待得到了無人處,瓊娘展開了紙條。只見上面寫道:“太後所食藥丸忌杏仁,切記!”
瓊娘站定,看著紙條半響不語。太後服用了柳萍川進獻的藥丸,忌諱的食材也一併送到了禦膳房。因為她時常跟太後制素齋,也抄錄給她一份。
裡面的確是有忌杏仁的一項。
雖然因為太後肺虛幹咳,她曾經在冷盤裡配以苦杏仁。但是自從借了這忌諱的食單後,便再沒有加過。
為何翠玉要煞有其事,如此費心地傳遞紙條強調這一點?
瓊娘想了又想,還是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是翠玉其人,她經歷前世深知其品性,乃是淳樸正直的丫頭,她這般寫留,必有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