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文丑下令全軍脫去盔甲,只穿輕衫,疾行一百多里,於傍晚時分趕到開陽附近小村莊,為免透露訊息,文丑下令將全村的村民全部殺光不留活口,然後就地休整,將養體力。
至三更時分,文丑帶領這一萬精銳,人叼牧,馬束口,悄悄地出村,直奔開陽城。
開陽城中的二千守軍,在於禁去追擊袁譚之後,倒也是非常敬業,將人馬分成兩班,全城全天戒嚴,城門全天關閉,禁止任何人進出。
文丑的軍隊趕到開陽城時,守軍便藉助朦朧的月光發現了袁軍的到來,一邊派人飛馬報告于禁,一邊組織抵抗,但兵力懸殊實在太大,在抵擋了一個當時辰之後,便被文丑親自帶人攻上了城頭。
守城部將孔植率數十親衛來戰文丑,都被文丑殺散,孔植也死於文丑刀下。餘下的幾百曹軍只好從南門撤離。
看著那幾百從南門逃走的曹軍潰卒,文丑突發奇想,不留一兵一卒守城,全軍撤出開陽城,消失在黑夜之中。
離開陽城八十餘里的于禁,接到開陽城急報後,連忙下令史渙領五千軍斷後,拖著袁譚,親自領三萬大軍來救開陽城,大軍疾行五十多里,在黎明時分,一頭撞進了文丑的埋伏之中,兩軍廝殺一陣,由於不知道文丑究竟帶回了多少兵馬,于禁不敢戀戰,改道向南退入即丘城。
文丑見到袁譚,跟袁譚道:“于禁被我埋伏,兵力大損,如今退守即丘,兵力已不足以進攻開陽。請大公子再挑選二萬精銳,我領他們去襲取郯城!只要我達到郯城,于禁必然退回東海郡去守郯城,如此一來,即使我攻不下郯城,整個琅琊郡也盡歸大公子所有。”
袁譚欣然同意,不過接下來文丑的做法卻讓袁譚有些納悶了。文丑下令所有軍士全部脫下盔甲,只著輕衫,所帶武器也全部只帶上輕便的長矛。
“文將軍為何讓所有將士不著盔甲,這要是遇到與曹軍交戰,豈不吃虧?“袁譚納悶地問道。
“大公子,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于禁利用暴雨之夜奇襲我軍,我便還之以豔陽天奇襲開陽和郯城。不著盔甲,只是為了讓于禁誤判我軍的行軍速度,以達到兵貴神速,出其不意的效果。”文丑解釋道。
眾將盡皆歎服文丑之膽略,袁譚更是大喜道:“于禁有暴雨夜,我家文將軍有豔陽天。文將軍真是當世將才啊!”
於是,文丑稍事休息,便帶領二萬輕衫長矛兵,繞開即丘城,直奔郯城。
“什麼?文丑繞開即丘直奔郯城?壞了!郯城只有四千守軍!”于禁聽斥候說文丑去進攻郯城了,登時大吃了一驚!連忙點起兵馬追擊,可是陽光過於猛烈,天氣炎熱,士卒們身穿盔甲,行軍非常困難,還有不少士卒中暑昏倒。
于禁也是非常果斷,發現問題之後,立即命令所有人馬卸甲,輕裝上陣,火速救援郯城。
郯城縣位於今山東省東南部、臨沂市南部,地處魯蘇交界,為山東南大門、齊魯之通衢,是齊魯大地與江淮地區交往的重要交通要道,為魯南“咽喉”之地。
而且郯城是東海郡的治所,佔領郯城的戰略意義非同小可。
文丑的軍隊輕裝上陣,行軍速度非常快,再加上于禁是在文丑走了一天之後才得到訊息,使得文丑的軍隊,在郯城守軍還沒有收到于禁送來的訊息時,便來到了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