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從荊州入蜀,唯一的路線就是沿長江逆水而上,經過夷道現在的宜都),夷陵,秭歸,到白帝城現在的奉節)。
而這一段長江水路,就是著名的長江三峽地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就是對這一段長江的生動的描寫。
道路非常的險峻難行,常常是在彎彎曲曲山道上走了一整天,還沒走到山頂,等走到山頂,又要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走一整天,才能走到山下,然後再上山,再下山……
劉備的大軍,用了十幾天的才走到夷陵。好在有吳懿在,夷陵守軍開城將劉備大軍放進城裡,好吃好喝休整了一天。第二天要起程時,吳懿接到了吳班送來的六百里接力加急報告:王嵩已經兵臨江州,希望劉備儘快趕去江州。
劉備見信後,正要催動大軍快速趕路,卻被諸葛亮給拉著了。
諸葛亮拿出地圖,對到備說道:“從夷陵到江州,還要經過秭歸,白帝城,朐忍,臨江,平都,枳縣,總共千多里路程,加上山道難行,沒有十多天是趕不到江州的。現在我們要做最壞的打算,如果劉璋堅持不了十天,我們該怎麼辦?”
劉備立即醒悟過來,對吳懿道:“劉刺史兵力緊張,可將夷陵守軍召回江州,夷陵由我荊州軍代為守衛,你看如何?”
吳懿早已暗中投靠了劉備,立即以益州別駕的身份,調走夷陵守軍,然後留下馬良領五千人駐守夷陵。
劉備此舉,旨在為自已留下撤退的後路,不能將後背交給別人,因為萬一戰事不利,夷陵守軍投了王嵩,那他劉備退路斷絕,很可能就回不了荊州了。
這也是諸葛亮為人非常謹慎的體現——自己的退路,絕不能交給他人!
……
接下來的秭歸,白帝城第地方,劉備與吳懿合作,也一樣參照夷陵的做法。
劉備援軍所到之處,關卡已經歸了劉備控制。這哪是什麼援軍,分明就是入室的強盜而已!
在劉備還在夷陵時,王嵩的十幾萬大軍已經逼到了江州城下,江州城內,雞飛狗跳,一片混亂……
費觀雖然忠心,但本身只是個半吊子謀士和半吊子武將,好在有楊懷和孟達兩人支援,經過半天時間的混亂之後,城防兵力部署倒也安排好了,城內也開始實施戒嚴,不許百姓隨意走動,整座城市,開始實現軍事化管理。
劉璋走上城頭,看到士氣高昂,殺氣盈野的王嵩軍隊,嚇得渾身發抖。
費觀見狀,便安慰劉璋道:“主公勿憂,孫子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我軍兵力與敵方大致相當,城內糧食豐足,可供二年之用,只要不主動出戰,憑藉這十幾萬軍隊,守上一年也不用擔心城被攻破。”
孟達在旁邊道:“有十幾萬軍隊守城,倒是不用擔心王嵩短期內攻破城牆,只是城內民心不穩,須防奸細。
主公的親衛隊新兵較多,需要仔細甄別重組。我建議將親衛隊分成兩隊,一隊為內衛,由五千最精銳最忠心的親兵組成,專職負責主公及主公家人安全。剩下一萬五千人為外衛,負責百官安全及維持城內戒嚴。”
劉璋一聽,覺得這個建議很好,當即答應孟達對親衛軍的改編建議。而孟達則乘改編親衛的機會,將自己能完全掌握的兵力安排進了內衛,完全掌控了劉璋及其家人的“安危”。
王嵩大軍來到江州城外五里下寨,連綿十幾裡,第二天,華雄和張繡領三萬大軍趕到,聲勢更盛。
華雄領降將鄧賢和張裔拜見王嵩,王嵩給鄧賢和張裔都官升一級,讓其仍然率領本部人馬,二人見王嵩對自己信任有加,亦心懷感激。
隨後,王嵩又向張繡引見了大師兄張任。至此,與童淵和楊彥有弟子名份的師兄弟全部聚攏歸位,分別是:大師兄張任,二師兄張繡,三師兄王嵩,四師兄趙雲,五師弟王凱。五人都是武藝高強且深通兵略之人,戟神李彥與槍神童淵,因五位高徒而名聲大噪。
大軍紮營完畢,王嵩親書勸降書一封,讓張任用箭射入城內。費觀接到箭書之後,交給主薄張肅。張肅現在最怕的就是劉璋投降王嵩,因為劉璋一旦投降,王嵩必定找張肅為張松報仇。
所以,張肅便與費觀商量,為避免劉璋心思動搖,將王嵩的勸降書隱而不報,因此,劉璋和其主文武官員,也都不知道王嵩有對劉璋勸降之事。
王嵩見劉璋沒有對勸降信做出任何反應,也不墨跡,讓趙雲,龐德,張任,華雄四人每人圍著一座城門,用投石車對著城門樓拋射石塊,用以打擊守軍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