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李三古堆> 第387章 第二次壽縣保衛戰③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87章 第二次壽縣保衛戰③ (2 / 4)

炯煬河把鎮名原來的“木”字旁換成“火”字旁:“桐楊”。其意蘊又深了一層。

而“圵”字,拆開來解,即是壽縣古城矗立於高土之上,這樣就不怕水了吧!

壽縣除了在北門內額上題寫“圵門”之外,還在外額上題寫“靖淮”。

“靖”字意謂安定,“靖淮”就是使淮水安定,洪患止息。內外題額同時發功,似乎上了兩道保險。

作為壽縣的實際統治者,唐明友對壽縣的歷史瞭若指掌。

蔣介石到過壽縣,這成為當時的一大新聞事件。而關於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唐明友不說全知,起碼知道個大概。

這事要追溯到十一年之前一一1928年11月,蔣介石視察淮河來到壽縣正陽關。

唐明友那時還在上學,但關於蔣介石來到他的家鄉,當時在同學們中也引起轟動。

蔣介石是從東門進的鎮門,東大街因此得名“中正街”。

《壽縣誌》記載:民國17年公元1928年)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視察淮河來到壽縣正陽關,召見縣長曹運鵬,詢問政事。

曹未能應對,唯諾諾而已,蔣深為不滿。

次日,蔣由當地商會會長牛幼丞,縉紳代表皮壽山等人陪同,縣保安大隊長袁少儀率警衛前護後擁,步出西門,沿淮堤巡視。

視察時,蔣問:“哪七十二道水匯正陽?”。

皮壽山從容為之解答。

蔣頷首稱道:“皮老先生很有學問”。

蔣介石離開壽縣時電令省主席管鵬,撤去曹運鵬縣長職務。

當時的安徽省主席管鵬,是壽縣正陽關附近的菱角嘴人。

家鄉小事,竟然驚動最高首長,總司令指示,不得不辦。更換後的縣長是黃埔一期的傅肇紅。

這一段往事給唐明友留下深深的烙痕。所以從他主政壽縣後,就以曹雲鵬為鑑,儘量熟悉壽縣的歷史掌故。

還有兩件事,在唐明友的腦海裡印象頗深。

因為北門瀕臨淝水,連線淮水和瓦埠湖。在水運時代,這是交通樞紐。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帝師孫家鼐辭官歸隱壽州,當地百官在北門迎候。孫家鼐攜隨從卻悄然從東邊的賓陽門入城。

1903年,抗法將領楊歧珍病故魂歸故里,棺槨途徑水路到達壽縣北門,當地的文武官員集中恭候。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