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娘夾了一塊兒菜放到露珠兒的小碗裡,笑著對露珠兒道:“你大兄該是快回來了,露珠兒可得好好吃飯,到時你大兄回來了,看到露珠兒長高了,該是歡喜的。”
而等晚食散後,李三娘帶著露珠兒和秋香回自己的院子的路上,卻是被李大兄叫住了,李大兄直接把一小木箱子遞了過去。
“我和你大嫂覺得你說的有理,這錢你收著,若是要入股邢家的生意,你就看著投進去就是了。”
李三娘沒想到李大兄和李大嫂竟是有這般的魄力,不過兩天就決定投錢入股了。
李三娘倒也沒扭捏,直接接過小木箱,“大兄放心,我自會斟酌,到時若是簽訂文書的時候,我再喊大兄來。”
“哎,辛苦你了。”
感謝雲婉清支援100起點幣,十分感謝寶子對我的支援和鼓勵~
===============================
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頃,其八十畝為口分,二十畝為永業;
老及篤疾、廢疾者,人四十畝,寡妻妾三十畝,當戶者增二十畝,皆以二十畝為永業,其餘為口分。
永業之田,樹以榆、棗、桑及所宜之木,皆有數。-——《新唐書》
18歲以上的丁男,就可以得到國家分配給他的一頃田,也就是100畝田。
其中只有20畝是永業田,而80畝全都是口分田。
永業田主要長一榆樹、棗樹以及桑樹等,而口分田的種植範圍比較廣泛。
不過口分田有一個很致命的弊端,那就是不可以傳給下一代人。
也就是說口分田是國有或者貴族擁有的,老百姓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老百姓種了一輩子口分田,等到去世以後,那麼國家或者貴族就會把這些口分田都給收回去,重新分配給其他百姓。
凡授田者,丁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
丁隨鄉所出,歲輸絹二匹,綾、絁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
用人之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為絹三尺,謂之庸。-——《新唐書》
——以上來自網際網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