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羅慎重的接過信封,看了高伯逸一眼,隨即點點頭,什麼話也沒有多說。明白的人自然是明白,不明白的話,你說再多也是枉然。
“你就辛苦點護送獨孤羅走一趟南陽吧,去宛城,現在就出發。”
“喏!”
高伯逸雷厲風行,讓獨孤羅和竹竿二人現在就走,越快趕到南陽越好。因為晉陽那邊的情況詭譎,你真的搞不懂六鎮鮮卑的所謂“十萬虎賁”,什麼時候會南下。
甚至連軍隊人數都難以預料。
六鎮鮮卑部落烙印太重,精兵兩三萬是有的,湊出十萬大軍也是可能的,這跟他們遇到的軍事壓力有關,跟底層軍戶們的支援程度也有關,不可一概而論。
你永遠都不知道這把劍什麼時候會落下來,早點準備完全,絕對是必要的。
……
作為關中四塞的北大門蕭關,位置與後世之人所想的並不一樣。
眾所周知,關中平原四面環山,因保衛關中的軍事需要,設定了東西南北四關。
至於其他三關,所處位置地形比較單一,唯有關中北邊,地勢非常複雜。正北偏東大山橫亙,天然屏障,中間是隴東高原,山塬居多,西邊六盤山區,河谷縱深,溝壑林立。
這樣的複雜地形,在軍事防禦上也困難重重,所以,也造成了蕭關的設定地點隨著軍事防禦的需要而轉移,多次改遷。
也就是說,漢武帝時期的蕭關,跟南北朝時期的蕭關,那可不一定完全是一個位置!
最初的蕭關設定在隴東的環縣,是秦長城的重要關隘。
漢初,匈奴鐵騎常從六盤山涇水河谷襲擾關中,軍事要塞蕭關便設定在這一帶,在今固原東南。
由於匈奴每次選擇的入侵線路又不盡相同,軍事防禦就會有所偏重。所以,蕭關就設定在今隴山關、三關口等方圓不到三十公里的地帶。
蕭關的主要設定地點,在漢武帝時就基本確定細節有不同),一直廷續到宋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六盤山巍立西側,涇水蜿蜒東去,翠峰環繞,深谷險阻,是關中通往塞外的重要軍事屏障。久之,便成了古蕭關道,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的關隘,這裡也發展成瓦亭古城做商路驛站。
說白了,蕭關還是蕭關,但作為一個防禦體系,蕭關不是單獨存在的,可以看做是一種“線防禦”,也就是守住各路通道,透過一個支點駐軍的大本營)來防守多路飄忽不定的敵人!
涇水邊上,周軍正在讓戰馬喝水,稀稀拉拉的戰馬顯示出隊伍裡的馬匹數量並不算很多。
帥帳邊上,楊堅皺著眉頭看著軍紀有些散漫的隊伍,頗為不滿的對竇毅說道:“天武竇毅表字)兄,在下聽聞你自幼就熟讀兵書,為何快到蕭關了,也不肅正軍紀?”
令楊堅不滿的是,竇毅此行就像是放鴨子一樣,對於大軍裡面各種小事都當做沒看見,只要不打架譁變逃散,一切都由得他們去。
楊堅早就忍無可忍了!
“大軍出塞,背井離鄉,心思本來就不安定。陛下又給不出厚賞,軍無戰心。若是強行肅正軍紀,只怕大軍還沒有到蕭關,人就已經逃光了!
巧婦要做無米之炊,可得花點心思才是。”
竇毅跟楊堅解釋了一番之後,就沒有再多說什麼了。
還是那句,帶兵打仗好比高手過招,懂的人自然懂。他是大軍主將,又不是來帶孩子的!沒必要手把手的教楊堅怎麼打仗!
喜歡北朝求生實錄請大家收藏:()北朝求生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