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些,都快些!”
站在中潬城的城頭,獨孤信舉著馬鞭,敦促城裡的輔兵搬運糧草。
城裡不能走車,全靠人力來搬運。這些輔兵如同螞蟻搬家一般,將一個個飽滿的麻袋,從中潬城搬運到北岸的北中城裡。
這些人走在浮橋上,搖搖晃晃的,看著都很危險,似乎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跌落黃河。
中潬城外面的沙洲泥地裡,也有很多民夫在挖掘淤泥,將其裝入與裝糧草相同款式的麻袋裡。
這兩件事,幾乎是在同時進行,沙洲裡的淤泥,這兩天都被挖走了不少,以至於中潬城外圍的面積,看上去在急劇縮小。某些打入淤泥中的粗大木樁,都一個個的顯露出來,讓人感覺這座城隨時都有可能被河水沖走一般。
然而實際上,城池卻是穩如泰山。因為中間的城關,實際上是一道閘門,可以拉起放下,河水不會一直衝擊木質城牆。
這就跟洩洪的原理一樣,河水沒有被擋住,水位就不會上漲,也就不會蓄力。當初在設計河陽三鎮的時候,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中間做成“城關”的結構,不是偶然的。
那麼獨孤信為什麼要挖掘沙洲的淤泥呢?
要知道,挖掘河道中央的淤泥,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搞不好就會導致河水沖垮河中心的建築物。
類似的事情,在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獨孤信是有治理地方經驗的官員,而且做官做得很不錯,他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
答案就是,挖掘黃河中央沙洲的淤泥,雖然會有危險,但是……這些溼乎乎的淤泥,對於滅火有著極大好處!
用火攻來衝擊中潬城,這種事情,不僅僅是可能發生的風險,而是十多年前就玩過的遊戲!
獨孤信當年,就正好是玩這個遊戲的人……之一。
當年邙山大戰,東西兩魏的軍隊,鏖戰河陽三鎮。獨孤信作為宇文泰麾下大將,也是參與了攻打中潬城的戰鬥。
這場戰鬥中,西魏軍使用火船戰術,企圖衝擊中潬城,燒燬以木質結構為主的城牆。結果東魏軍使用長達十多米長的竹竿,將那些火船全部撥開,導致西魏軍的攻勢被挫敗。
不僅中潬城安然無恙,而且黃河上的浮橋,也是一點事情都沒有,河陽三鎮的補給,自始至終都保持通暢。
最後宇文泰一敗塗地,積攢多年家底毀於一旦,這才有後面的府兵制改革。
作為親歷這件事的當事人之一,獨孤信又怎麼會不知道敵人會怎麼攻打河陽三鎮呢?這一戰的核心,其實就是中潬城。只要河中間的城池還在,黃河上的浮橋還在,從北岸而來的補給,就能源源不斷的支援守軍。
所以獨孤信乾脆就下令將中潬城的糧食,全部轉移到北中城裡。至於黃河南岸的南城,說實話,獨孤信覺得自己未必能守住。
他的底線,是力保中潬城不失。
而現在獨孤信下令從沙洲處挖掘淤泥,實際上,也是為了加固中潬城的城防,順便這些裝滿淤泥的麻袋,還方便滅火。
一舉兩得。
至於泥挖多了,會不會動搖中潬城的地基,那種事情,怎麼可能發生好不好!雖然獨孤信麾下有人跟自己提醒過,沙洲裡的泥巴不能挖太多,挖多了,木樁會裸露在外面,不斷被河水衝擊,導致城牆塌陷。
但是獨孤信才不相信這種無稽之談。中潬城的堅固,遠超一般人的想象,當初這座城池在西魏軍的狂攻下屹立不倒,給獨孤信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將軍,南城外出現周軍的蹤跡,他們似乎在打造攻城器械!”
副將急急忙忙的來到獨孤信身邊稟告道。
“嘿,來得挺快的,一同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