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男人來說,談事情永遠是在酒桌上談的。
在這間沒什麼人的小酒肆的角落裡,韋孝寬和楊堅,一個精於戰略,一個精於政務,正在把酒言歡。
或者叫借酒澆愁也行。
“勳國公找在下,是為了什麼事情呢?”
酒過三巡之後,楊堅放下酒杯,好奇的問韋孝寬。
“你對雞鴨有什麼研究沒有?”
沉吟片刻,韋孝寬終於問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當然,他不可能跟楊堅說,因為懷疑高伯逸和神策軍如何如何,他才如此心神不寧。
那也太掉價了。
雞鴨?
這問題真是把楊堅給問住了。
南北朝時代,家禽飼養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雞鴨這類家禽進入了百姓家的後院和飯桌,以至於有“雞黍飯”這種東西問世,作為普通人家款待好友上門時的主菜。
孟浩然有首《過故人莊》,這樣寫的:“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足以見得雞肉司空見慣,乃是老百姓們難得的主要肉食。
然而,人們很少關注雞鴨究竟有什麼特性,什麼優點。
楊堅也是如此。
他雖然熟悉政務,但事情分大小,很多民生策略他熟悉得很,然而小到平民百姓家的雞怎麼樣,這種事情,他還真是第一次聽說。
更別說研究了。
“雞鴨這一類……我亦是不知。你讓我如何作答?”
楊堅搖搖頭,他確實無話可說。
其實對於這件事,韋孝寬也是有自己的判斷。
很明顯,在所有肉食裡面,雞肉鴨肉是最便宜的,若是高伯逸因為養不起兵又不能不給肉食,那麼他才可能下令把有限的軍資用在購買雞肉上。
然而在古達,還有一種肉類,比雞肉還要便宜,而且和鹽是絕配,那便是河魚!
此時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魚類那是真的夠多啊,而且只要你有鹽,就方便儲存。
若是真要節約錢,用來買魚豈不是更好?
“和其他牲畜相比,會不會是雞鴨比較好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