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南城南門,值守的兩隊城衛共計兩百人,正被人從裡面堵在城牆邊上,已經呈現半包圍狀態。
“你們是什麼人?”
為首的校尉陰沉著臉問道。
他們多半都是以前戰爭退下來的老兵,不方便再戰,於是以一種“半徭役”的狀態,稱為鄴城城衛計程車卒。
他們還有個稱呼,叫做“漢人勇士”!
當然,這人裡面也不全是都有這個稱號的,還有一些原本是城裡的青皮,被組織起來守城巡邏,防止他們鬧事的。
“陛下有令,由禁軍下五軍接管城防,任何人阻攔,以謀反罪論處,聖旨在此!”
這些下五軍的禁軍,將一張黃帛書丟到對方校尉懷裡。
臥了個槽,這是多久沒聽到皇帝的資訊了?
那位校尉在火把的火光之下,攤開所謂的“聖旨”,發現……根本不合規矩!
聖旨的開頭,通常是兩個字“門下”,或者一個字“敕”。
然而這裡啥都沒有,只有直白淺顯的話,意思就是高歸彥所部接管鄴都城防,阻攔者按謀反罪論處。
沒有宰輔的印章!
沒有中書舍人的印章!
沒有皇帝高洋的印章!
只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印章,上面不知道寫了什麼,根本看不清。
而且這聖旨的布料,貌似也太粗獷了點,完全沒有逼格,怎麼看怎麼像是偽造的。
自魏晉以來,下達聖旨,不是皇帝想如何就如何,有一個嚴格的程式。
確切的說,是從宰輔那裡送來原稿或者皇帝親自寫也行),然後交給中樞舍人“正式起草”。
中樞舍人蓋章以後,再送給皇帝蓋章皇帝親自起草的話,那就反過來),等蓋章完以後,再送回宰輔那裡蓋章,最後下發!
高伯逸曾經就擔任過高洋的中書舍人,而負責起草聖旨的人,是中書省的中書舍人。
並不是說皇帝指定哪一個親信太監大筆一揮,就可以成為聖旨的。此番祖珽跟在高洋身邊,就是擔任了中書舍人的官職。
中書舍人的職責有二,一為“制詞”,即根據皇帝的旨意起草聖旨,二為“稽核”,即校驗聖旨的“合理性”理論上單指遣詞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