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軍的南線是高歸彥在統帥,如同烏龜一樣,縮在北義陽郡的淮河防線動都不動,那北線的段韶在幹嘛呢?他除了經常派人提醒讓高歸彥什麼都不要做以外,還幹了什麼事情呢?
段韶當然不會閒著,如果他閒著,知人善任的高洋豈會將晉陽鮮卑精銳交給他統領?兩軍對壘並不代表就是躺著睡大覺。
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戰鬥的過渡時代,可謂是百花齊放。
五胡十六國時期,各路胡人仗著自己有馬,騎兵威武,在戰場上為所欲為。
隨之而來步兵對付騎兵的辦法也多了起來。
什麼卻月陣啊,什麼連環車廂啊,什麼斬馬刀啊,都是一系列軍事變革的產物。
北魏時期大軍馬匹數量還很多,到了南北朝後期,北齊北周都沒有多少“存貨”了,步兵之間的對戰,步兵剋制騎兵的戰鬥,變成了雙方將領研究的主要內容。
因此,各種層出不窮的土工作業,變成了便宜好用,居家旅行必備的技能。
兩邊開戰,只要不是一上來就撲,都會在要害地點修築小城和要塞,死死卡住敵軍,沒有任何例外。
段韶也是如此。
他除了一邊在淮州修築防禦用的小城外,一邊還派了五千兵馬,將比陽城淮州的州治)南面的復陽城打了下來。
周軍早已全線收縮,段韶的大軍一到復陽城就開城投降了。
復陽縣就是今天的桐柏縣,是河南省南陽市下轄縣,位於河南省南部,南陽盆地東緣,桐柏山腹地,豫、鄂兩省交界處。
復陽縣素有“宛東咽喉”、“信西屏障”之稱,佔領了這裡,周軍出奇兵奔襲齊軍後方,斷糧道毀糧倉的圖謀就永遠無法實現了。
未料勝先料敗,段韶早已想好了退路,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只有想著怎麼儲存實力,才能在機會來臨的時候獲勝。
這座縣城夾在兩座大山脈之間,又是淮河的發源地,水源不缺。不得不說古人築城,選擇聚居地真的是很會選地方。
當然,周軍之所以當鹹魚一樣動也不動,任由著的段韶鞏固戰線,堵死缺口,是因為對方精兵數量太多,而己方兵力不足。直接上去硬戰死路一條。
宇文憲一到宛城,就下令堅壁清野,將糧食向宛城集中,準備長期鬥爭,順便徵發鎮軍守城,反正寒冬時節,那些農民閒著也是閒著,還不如去軍營裡混口飯吃。
周軍採用的這種策略現在看還行,但是一到春耕的話,旗下鎮軍就會蠢蠢欲動了。畢竟誰還沒個家,春耕不種地,秋天沒吃的,大家都要完蛋。
當年長平之戰時的趙國就是這樣堅持不下去的。
既然鎮軍都是本地人,肯定開小差回家種田去啊。
所以寒冬時節裡,北周北齊兩邊保持著劍拔弩張的恐怖平衡,誰也沒有主動出擊。段韶亦是整頓軍馬備戰,可以說雙方都休養到了巔峰狀態。
然而,段韶安靜等待著天氣轉暖,春耕即將開始卻又未開始的時候發動進攻,卻沒料想,高歸彥給了他當頭一棒!
齊軍過河了!齊軍過淮河了!本應該按兵不動的齊軍居然真的就這樣過河了!
當然,高歸彥腦子還在,還留了兩萬人在河對岸保護糧倉,並在淮河上架起了四座浮橋,並配置了很多運糧運人的船隻輔助後勤,算是留了一條退路。
段韶大怒,派人到淮河對岸去找高歸彥,結果以一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頂了回來。
不過高歸彥還算懂事,在趙彥深的撮合下,高歸彥寫了一封信,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戰略意圖,那就是拿不聽話的侯瑱開刀,而不是對付申州城的周軍!
這樣風險就很小了。因為周軍並不知道高歸彥會對付“盟友”,還以為侯瑱是高歸彥的堅強後盾呢。
趙彥深帶著他這封信去了段韶的營帳,說明了情況,最後段大將軍不得不捏著鼻子認了高歸彥的胡搞亂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