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按道理,應該是蕭繹的兒子入主建康,而不是你陳霸先。
我王琳讓蕭繹的後人入主建康,梁國的旗幟就沒有倒下去,國家就沒有垮掉。
這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
只有做到這一點,王琳才是國家的忠臣。而幫蕭詧報仇,只不過是幫姐夫報仇而已,乃是私怨。
大義和私怨,該怎麼選擇,我想是個人都會心裡有本賬單。
王琳跟陳霸先死磕,永不妥協是必然,若是和解或者投降了,那才是令人迷惑。
第二,王琳為什麼會實質性的投靠北齊呢?
這和第一點有關,但又不完全一致。
首先,要看看王琳手下士兵是什麼型別的人。
王琳軍隊的主要構成,都是淮南淮北的漁民,水賊,流寇等等,這些人稍微訓練下就會是極為精銳的水軍。
所以除了最後一次“玩火自焚”外,王琳水戰真不慫,或者說特別猛。
多次打敗南陳大軍,讓陳霸先焦頭爛額。
那麼,當時的淮南淮北在哪個國家手裡呢?
在北齊手裡。
如果王琳要跟北齊作對,那麼他手下那些士兵的家眷怎麼辦?會不會被秋後算賬?
成敗都是兄弟的王琳,不得不細細思索這個問題。
從王琳多次對西魏妥協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只是虛以委蛇,騙回被西魏扣押的南梁皇室成員和靈柩,還有自己的老婆孩子。
事後北周翻臉,未嘗沒有對當初王琳出爾反爾,“欺騙”西魏的樑子進行報復的意思。
所以說那一段時間王琳看似對很多家稱臣納貢,實際上他投靠的只有一家,所針對的也只有一家。
投靠高洋,收拾陳霸先!
王琳的原則很明確,這也是他不得不走的路。
假如他不是兵家出身,不是蕭繹的“小舅子”,手下兄弟不是水賊,那些人也不來自兩淮。
那麼王琳的選擇會多得多,再怎麼不濟,投靠西魏,在西魏控制的襄陽附近慢慢混著,以後滅南陳的時候,他絕對的統兵第一人,畢竟水戰無敵啊!
但是王琳身上的枷鎖,不讓他走這條路。
他能走的,只能是當梁國的忠臣,要為姐夫蕭繹的事業舉旗子。
王琳看似活得瀟灑,三方稱臣,投降北齊,實際上他從來都沒有什麼選擇。
將軍沒那麼好當,其實社團大哥也一樣不好當,甚至更難。
王琳,不做大哥好多年。
喜歡北朝求生實錄請大家收藏:()北朝求生實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