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自袁紹雄起北方以來,就是有錢奢華,土豪氣息嚴重的一座城。
若是沒有鄴城和背後富庶的河北平原,袁紹也不會數十萬大軍下官渡跟曹孟德對峙,企圖一戰而勝。
後面入主鄴城的各個割據勢力,更是不計工本的營建鄴城,把全國的財富往鄴城聚集。
特別是後趙石虎跟前燕慕容氏,因為戰亂的關係,各地財富都被劫掠到鄴城,用各地的鮮血澆注著這顆北方明珠。
所以鄴城人不僅喜歡玩,而且更喜歡那些花樣繁多的節目。
比如說那種衣服穿得很薄的舞女,蒙著面紗,扭著水蛇腰的那種節目,就很是受人歡迎。
楊素曾建議高伯逸在得月樓養一支舞女的隊伍,依葫蘆畫瓢,把鄴城那邊的模式照搬過來,然而卻被高伯逸斷然否決。
原因是逼格太低!
其實男人嘛,對不對,怎麼會不喜歡這種低逼格又喜聞樂見的事情呢?但真正的原因高伯逸卻是沒辦法跟楊素直說。
現在長安城打個比方,就像是個整過容的人,又去整第二次,還換了條腿換了條胳膊。
在八柱國制度下,整個北周處於一種半奴隸半軍國的狀態。醜陋的城池,壓抑的社會,極為匱乏的文娛活動,之所以還能繼續下去,那是因為北周一直以來,都受到極大的軍事壓力和糧食不足困擾。
因為壓力大,所以社會局面才團結。
這時候如果高伯逸去開個美女跳舞的花樓,與整個關中社會的氛圍格格不入,不僅扎眼,而且很容易被取締。
而開個說書的茶樓就不同了。長安地區有禁酒令)
一來在這個年代逼格足夠高,二來也顯得文氣十足,不容易被北周官府盯上。
這天,又到了朝廷官員們下朝的時間,長安城內外行人如織,都是從城內的衙門到城外家中。
這些人多半是低階官員,狹小的長安城無法安置他們的家屬,因此生活在“郊外”也未嘗不是一種權宜之策。
得月樓前點起了兩盞紅色的燈籠,客人們陸陸續續到來,找到自己熟悉的位置。他們對於這裡的規矩,似乎已經很熟悉了。
今天一開場就是精彩的。
先說道曹孟德廣發檄文討伐董卓,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