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手下把一桶又一桶的鹽滷倒進長滿了青苗的土地裡,斛律光略微有些愣神。
很快,這裡就會顆粒無收。然後根據經驗,滷水裡的鹽分會漸漸擴散,汙染周圍一大片的良田。
周圍地區的農作物,也會大受影響。
接下來就是連鎖反應,鹽池地區收成銳減,民眾無法在這裡生存,西魏開採食鹽的成本將成倍數的增長,產量也會下降得厲害。
受這些的影響,西魏國內的民眾要交更多的稅,吃更多的苦,因為貧困死更多的人。
這麼做真的值得麼?
假如有一天齊國一統天下,或者佔領了這片地區,那不是等於搬起石頭砸自己腳麼?
想了想,斛律光覺得,讓西魏最大程度的不好,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好。
所謂“看到你不開心我就開心了”的意思。
於是也就釋懷了。
中國古代治理鹽鹼地並無什麼特別有效的辦法,無非是引淡水反覆刷洗,再就是”種稻洗鹽“法。
種稻洗鹽是一種很古老的治理鹽鹼地的良方。戰國時,西門豹治鄴,就已運用這種方法,並取得了“終古斥鹵,生之稻粱”的成效。
透過在鹽鹼地外圍區域性沖洗,讓鹽鹼度比內圈要低,然後種植特定的農作物不一定是水稻),讓植物的根系將鹽分排到土壤深處,用這樣的方式慢慢的治理鹽鹼地。
明代萬曆時,保定巡撫汪應蛟,在葛沽、白塘鹽鹼地上開荒用的也是這種辦法。
但這種方法第一是需要在和平年代,第二是所花費的成本和投入的精力完全不成正比。
更可悲的是,附近的土地並不適合種稻,只能用其他的作物代替,暫時還沒有什麼好的選項。
可以斷定,熱衷於戰爭的西魏,絕不會採用這樣的辦法來治理。最大的可能,就是把鹽池做成軍屯,糧食全部靠外部輸入。
“動作都快一點,每個人,不分官階,最多隻能裝一袋鹽!違令者立斬!”
鹽池這塊除了半成品的“滷水”外,還有已經撈出來的鹽晶,白花花的,讓人眼睛都直了。
現代幾塊錢一公斤的鹽自然沒人稀罕,但古代的情況就太不一樣了。
王琳那幫兩淮跑船的人,就是以販賣私鹽為生。若是有人給一個亡命之徒一船鹽,這個人估計連皇帝都敢殺!
斛律光治軍嚴苛,但也不介意在允許的範圍內,漏一點點油水給手下人。
他麾下大軍一路走一路撒滷水,故意將鹽池裡的僱工都驅散,讓他們去報信。最後一把大火,將鹽池外圍的設施全都燒燬,一根毛都沒給西魏留下。
“正德表字),你知道我為何要放這些人回去麼?”
夜晚在鹽池以南紮營的時候,斛律光意味深長看著身邊容貌魁偉健壯的青年問道。
此人就是高澄的庶長子高孝瑜,這次隨高演等人出征,來這裡混資歷的。他是高長恭的大哥,不過倒是跟高演高湛等叔叔輩的人關係更好些。
也許是因為他跟高湛同歲的緣故。
“斛律將軍,我不知道啊。你直接告訴我吧。”
高孝瑜謙遜的說道,他本就不精通戰陣,還是不要裝這個嗶了,免得淪為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