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高伯逸在上歷史課的時候,學到的總是誰誰誰建立了大唐,他麾下有多少名臣猛將,誰誰誰又幹翻了大唐,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反詩滿城盡帶黃金甲)之類的。
說得好像只要是個人就能揮指方酋當大佬一般。
然而輪到自己辦事的時候,卻發現事情根本不是這樣。
同樣的將領,帶著同樣的兵馬,遇到不同的情況,勝負可能完全不同,這也就罷了。
有的人容易背叛,有的軍隊容易背叛,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節操,而是逼不得已,在現實面前不得不做出這樣那樣的選擇。易地而處,你不會比他們更忠貞。
誰和誰結盟,誰和誰世仇,背後的關係可能錯綜複雜,而且有深刻原因,三言兩語難以盡述。
這些書本里面都不會寫。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政治是經濟的體現,所謂經濟又具體到每一個活生生的人,不可一概而論。武力是最重要的,但決定武力強弱的,往往是武力背後那些讓人忽視的東西。
所以這次高伯逸秘密南下江州,他手裡的武器,不是兵戈,而是一種被後世很多人忽略的戰略武器——食鹽!
中國古代集中產鹽的地方,大約有三處,如果這三個地方一個都拿不到,政權的存在會非常危險。因為鹽不但是生活必需品,而且還是賦稅大頭。
古代的鹽是能直接當貨幣使用的!
沒有錢你想維持統治,根本不可能。
這三處地方,第一處乃是蜀地自貢地區,盛產井鹽,質地優良,多半是供給蜀地。
第二處乃是此時北方的河東郡,也就是現在的山西運城。據相關文獻記載,早在西周時期就有民眾在這裡進行池鹽開採,戰國時,運城叫“鹽氏”,漢代改稱“司鹽城”。這裡的鹽,主要是供給關中和洛陽!
第三處地方,就是赫赫有名的兩淮靠海地區。其中以北齊射陽郡即江蘇鹽城)赫赫有名!這裡的鹽,產量極大,銷往全國各地,並且有著“兩淮鹽,天下鹹”的美稱。其中銷售的大頭,就是透過揚州銷往江南!
這也是歷史上揚州多鹽商,而且富得流油的最大原因。
舉個例子:在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中國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可以與當今美國媲美,而彼時揚州一城的稅收就佔了全國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想想有多恐怖!
但是,現在段韶跟陳霸先在建康一線的長江對峙,揚州成了前線之一,兩淮鹽再也沒辦法透過揚州轉運到江南了!
這件事情的影響,就是江南食鹽大範圍的漲價,以至於很多人家都吃不起鹽!
以江州這邊的苦哈哈為最,因為荊襄之地雲夢澤也產鹽,質地與產量雖然不如兩淮鹽,但好歹能自給自足啊!
而江州南部那些靠山的豪酋們就沒有這麼走運了,不,應該說他們是最倒黴的一批人。
陳定聽說有一支商隊的頭頭要見他,並且送了一石石為容器,計量體積的單位,一石約20升。一石鹽差不多40千克)兩淮鹽,立刻喜出望外!
這些鹽,足夠一千人吃十天了!這簡直就是雪中送炭,不對,說是救命稻草也不為過了。
“陳洞主,你這裡山清水秀的,真是個好地方啊!鄙人姓高,家中排行老二,你叫我高二郎就行。”
領頭之人身材高大,穿著皮裘,但看起來卻年輕得過分,不過十七八歲而已,面相憨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