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你還沒去齊州?難道崔季舒還沒把信給你?”
御書房裡,高洋疑惑的問道。這個問題剛才他就想問的,結果重臣都在身邊,他沒好意思開口。
“陛下,司馬消難就算是奔逃,也一定會選擇秋收的時候。如今晚春未退,不急在那兩天。”高伯逸十分篤定的說道。
秋收奔逃?
高洋有些不明所以。
“秋收之時,陛下無法組織起民夫運送糧草,無法發動戰事。一旦戰局不利,魏國的人還能把河洛之地的莊稼收割一波再回去,乃是我們最不能開戰的時候。
司馬消難如果夠聰明的話,他一定會選擇秋收將開始還未開始的時候奔逃。”
言之有理!
高洋又不是蠢蛋,自然明白高伯逸說的是什麼意思。
“不錯。對了,剛才朝會的議題,你有什麼想法沒?”
我他喵的能有什麼想法!只是這話不能說啊,高洋並不是昏君,至少現在還不是。
“微臣覺得,楊宰輔的話有理,但按兵不動的原因微臣不敢苟同。”
高伯逸沉聲說道。
“噢?你還有什麼想法,說說看。”高洋饒有興致的攤開一本書來,高伯逸看到書名似乎是《魏書》?
西魏還未滅,高洋就要手下人編撰《魏書》,到底打著什麼主意,已經再明顯不過。
他要給元氏魏國,徹底畫上句號。
“我認為,陳霸先,可能想取而代之!”高伯逸一個字一個字的說道。
嘩啦!
高洋直接從胡凳上站起來!
“你說什麼?你再說一遍!”高洋激動得走到高伯逸身邊,壓低聲音問道:“訊息是否可靠?”
“微臣是猜的,八九不離十。”
高伯逸拱手行禮道。
“詳細說說!”
“陳霸先,王僧辯,矛盾已經不可調和,確切的說,陳霸先是對王僧辯失望至極。江南人心思定,渴望強權人物凝聚人心。微臣認為,這就好比劉寄奴當年北伐關中一樣,人心所向,不可力敵。”
高伯逸說的這個典故很有名,而且離此時不過百年,高洋一聽就明白對方要說什麼。
這件事是這樣的:
泰常二年三月公元417),也就是一百三十多年前,劉裕率水軍自淮、泗入清河,準備逆黃河西上,為順利進軍關中做準備。而且打算勝利歸來以後的就篡位。
於是劉裕派人假道於魏,希望北魏能讓道給他過去。事後看來,這其實只是劉裕示弱之策。他從來不認為北魏的人會袖手旁觀。
而當時北魏皇帝拓跋嗣心有不甘,召叢集臣商討對策。滿朝公卿大臣群起反對,認為劉裕此舉必定圖魏,應該出兵阻止劉裕軍隊沿河西上,直接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