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隨身帶著未來空間> 第149章 說馬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9章 說馬 (2 / 2)

我國自古産名馬,賽馬在我國已有兩千年歷史,最有名的莫過於“田忌賽馬”故事。

唐朝各種馬術競技發展到了高峰,如舞馬、馬技、打馬球等體育與娛樂相結合的專案,已具備近世高等馬術的雛型,《大唐雙龍傳》裡就有打馬球的描述。

賽馬業必須有合格的馬種,中國雖然有37個馬匹品種,但絕大多數是用於運輸、耕作的役馬品種,沒有專門培育的騎乘型品種。

伊犁馬和三河馬已經是國內最優秀的輕型賽馬,但與世界上以短距離速度最快著稱的英國純血馬相比速力差距較大。

英國純血馬1000米速度跑最好的成績為53.6秒,三河馬1000米速度跑最好成績是1分零7秒,伊犁馬則是1分11秒,與世界紀錄相差了10多秒。

不僅比不上純血馬,與阿拉伯馬、阿哈爾捷金馬也就是汗血寶馬等國外名馬也有差距,與新華國世界産馬第二大國的地位也不相稱。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國內在馬種培育上沒有重視和傳承,歷史上,我國曾出現過不過優良的戰馬,以汗血寶馬為例,經常出現在歷史文獻和各種小說裡的汗血寶馬,雖然對其的描述帶有誇張,但確實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戰馬之一,當今世界上有三種純種馬分別是汗血馬、阿拉伯馬和英國馬。其中汗血馬是最純的馬種,阿拉伯馬和英國純血馬都有汗血馬的血統和基因。

公元前112年,有個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

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但僅有一匹千裡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漢武帝派出了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

使者來到大宛國後,大宛國王卻拒絕了這個請求。漢使歸國途中,金馬也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為此大怒,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

漢武帝命李廣先後兩次遠徵,經過血腥戰爭,大漢軍隊打敗大宛國,帶回了良馬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餘汗血馬1000多匹。

汗血馬從漢朝進入我國一直到元朝,曾興盛了上千年,但是為什麼後來消失無蹤?

從史料看,當時引進的汗血馬數量相當大,雌雄比例也比較適中,進行繁殖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由於中國的地方馬種在數量上佔絕對優勢,任何引入馬種,都走了以下的模式:引種——雜交——改良——回交——消失。

汗血馬雖然速度較快,但是它體形纖細,古代將士騎馬作戰時,更願意選擇粗壯的馬匹,這也是汗血馬在中國消失的原因之一。

另外,國人往往喜歡對馬匹進行閹割,這也使一些優秀的戰馬失去了繁殖後代的能力。

最後,幾乎所有從中亞、西亞引入的種馬都歸於消亡。

其次,是對馬種的需求,使得新華國的馬多用於使役,很少用於體育運動,造成了馬種嚴重退化,影響了運動成績的提高。

抗戰後期,利堅國向國內出售了摩爾根馬、誇特馬等馬種,分別安排在岷縣和崇明種馬場。但由於戰爭的原因,用利堅國馬種改良中國馬的計劃失敗了。

解放後,我國政府開始有計劃地大批從前蘇聯進口馬種。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馬種改良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許多培育品種相繼出現,但是,由於和平時期的到來,經濟建設的需要,我國培育馬種的目標,還是以挽馬或兼用馬種為主。

所以我國目前所面臨的是中國的馬種不完全適合競技體育用馬。

而現代改良馬種的方向是往體育競賽方向發展,以往大量用於運輸和耕作和役馬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先是退出了戰場,接下來將逐步退出了農業生産和交通運輸的場所。

其三是起步時間晚,西方國家從十七世紀就開始有目的地培育優良賽馬,國內從上個世紀才開始系統地培育馬種,而且培育出來的多是役馬。

此外在飼養管理、訓練水平方面差距也不小,從現在開始,國人只能奮起直追。

葉泉看完圖冊後,又想到國內馬種的現狀,便起了不一樣的心思,他原本的打算只是購買幾匹好馬養在桃源村的沙洲上,平時用來騎一騎,如果透過空間最佳化後,還可以去參加賽馬,給他帶來一些利潤。

但現在看來,不如幹脆把沙洲改造成一個牧場,自己培育出一種全世界最優秀的馬種來,讓新華國的馬揚威世界,而不是去仰視別人,這對其他人來說是極難的事,也是短時間內絕對完成不了的目標,但對葉泉來說,卻十分簡單,完全能在幾年內做到。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