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政治家,諸葛亮也不可避免是一個政治集團的代表,什麼集團?以劉備為首的入蜀外籍人士集團。看清這個本質,再來看他的行為,都可以找到合理的解釋了。”
“諸葛亮的功績在於將劉備從一個弱小的流亡小軍閥頭目,輔佐成了一方割據大勢力的君主,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功。但是在入蜀之後,他是怎麼做的呢?”
“我們看看史書上的一些例子,首先說他是‘事必躬親’,這是不是可以解讀為‘獨裁’?是不是時時刻刻在防範著本土人士發展坐大?”
“史書上還提到過囂張的法正,作為一個‘蜀奸’,諸葛亮任他施為,還笑著說這娃憋屈久了,活該鬆快一下。”
“這話我看得毛骨悚然啊,這不就是鄭莊公放任弟弟那一套?先讓蜀奸禍害掉蜀地的本土勢力,等他搞到天怒人怨後,大丞相是不是可以出面,來一個‘揮淚斬法正’?”
“好在法正機靈,及時收手了,不過地方勢力同樣沒有被放過,流放李嚴,不就是對本土勢力的打擊嗎?”
“再說六出祁山,當真就是‘漢賊不兩立,王道不偏安’?以諸葛亮的智慧,會看不清魏蜀的實力對比?”
“口頭上說是挺進中原興複漢室,我倒是覺得換成另外兩種解讀方式更合理……”
“首先應該是外籍人士們,也就是諸葛亮代表的那個利益團體的集體訴求。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我們北方人,覺得還是回北方吃麥雞婆比較爽口。因此身為這個集團的領袖,有些事情他不得不做……”
“其次應該是魏國當權者和諸葛亮之間的一種政治默契。”
“老子們知道你的意思,擁兵自重嘛!表現自己對軍隊的控制力給人看嘛!不是真要來打我,秒懂!”
“唯一看不明白的是魏延那傻缺,非要去提什麼合理化建議,結果怎麼樣?”
“我們不管各種詩詞歌賦歷史文字說得如何高妙,我們只看事實。魏使看過諸葛亮治下,回去寫的報告說‘士皆饑色,民有菜色’,後邊還跟了一句‘其民不怨’,意思是稱贊蜀國大丞相治政的厲害。”
“可是細思極恐啊,呵呵呵,難道大家不覺得這場景非常熟悉嗎?”
劉程先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你瞎說,我一點不熟悉!怎麼可能老百姓吃不飽還擁護你?”
李君閣賊笑道:“我們國家東北邊,現在而今眼目下,就活生生擺著這樣一個國家……”
劉程先一拍腦門:“我的個去!被你這麼一說,還真他麼像一回事……”
李君閣繼續說道:“諸葛亮死後蜀國老百姓還請求立祠堂祭祀,這裡又有名堂了,朝廷剛開始是不允許的!嘿嘿嘿,是不是能說明一點皇室的態度問題?然後呢?老百姓私下祭祀,頭上纏著白布不取下來,一戴上千年……”
“這個場景大家是不是又有點熟悉?這就又是一個怪現象了。”
“雖然日子過得苦,但是隻要領導人一起苦,然後人品還過得去,守得住公正,死後百姓也會把他捧上神壇。”
“反過來說,雖然日子過得好,但要是兩者差別太大,那百姓也會唾罵,這叫‘不患寡而患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