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阿音笑道:“你這一肚子稀奇古怪的冷知識都是哪裡來的?”
李君閣笑道:“當年夾川不是鹽碼頭嘛,有記載說渝州鹽也從夾川入黔,我就奇了怪了,一查過去,渝州還真出過鹽,而且老祖宗的辦法實在是了不得。”
阿音不斷地往兩個泥球金字塔上澆水,整個龍窯上空水汽蒸騰,水桶裡的海水下去得很快。
李君閣拿出根生木棍,從尖頭那裡鋸開,那楔子錘進去一半,木棍張開一個口子,成了一個鑷子。
李君閣在鑷子上糊上泥漿,送到窯上烤幹,很快鑷子上糊上厚厚一層幹泥,抗火效能就要好得多。
見爐火已經燒旺了,李君閣便將螺釘送到炭火上燒紅,然後夾出來,小心地將螺釘頭子錘打成一個改錐一樣的小鑿子。
拿出一根一尺長的硬木,在中間拿小鑿子的另一頭燙了個淺洞,然後又將小鑿子放爐火裡燒紅。
將椰油取出一碗,夾出一些火炭來,圍在陶碗的下邊,將油燒熱。
將小鑿子取出來,先拿鑿口在熱油裡點了一下,再點了一下,然後整個沒入油中。
熱油上方小火苗一閃而沒,等李君閣將鑿子出來,已經變得極度堅硬了。
拿竹改刀將手鋸上的剩下三顆螺釘全部取下,李君閣又做了一把大鑷子,將鋸片送入爐膛裡加熱。
利用做鑷子的木棍和卡在中間的楔子之間那點空隙,李君閣將鑿子頭插進去,然後拿燙過小眼的那根木棍放螺絲上旋緊拔出,一個鑿子就完工了。
鋸片長度有半米,爐膛有四十公分,沒有辦法將鋸片全部受熱均勻。
李君閣也不強求,只將鋸片前三十公分燒成亮紅色。
接下來需要阿音幫助了,李君閣讓阿音將鋸片夾住,平放在大石頭上,他自己則拿著石錘鑿子,開始從鋸片紅亮的位置十五公分處狠狠地鑿下去。
鋸片前段已經回火變軟,加上燒得紅亮,那就更軟了,一錘下去就留下一個小牙印。
每鑿一次,李君閣還要將鑿口放涼水裡降溫,然後在衣服上快速捋兩下擦幹,在來第二下。
就這樣跟鋸條走向成四十五度鑿下去,反複燒鑿幾次後,鋸片漸漸有分成兩片的趨勢。
等到最後一次燒紅後,李君閣讓阿音用石錘壓著燒紅的哪段,自己輕輕地掰動鋸片,上下幾次後,鋸片終於分成兩片,一片三十多公分,一片十幾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