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因為他的很多觀念與傳統孔孟之說背離,他還帶出來了兩個標準法家弟子李斯和韓非,讓不少人糾結了很久荀子究竟還算不算儒家。
但不管怎麼說,稷下學宮那會兒,百家學說是真興盛啊,不少人臉上流露出追憶的神色,一時間,場上鴉雀無聲。
“定……定期舉行主題辯論?”一位博士率先回過神來,他顫抖著聲音問道,“這……這真的可行嗎?”
陛下養了數量不下於七十個的博士,但這些博士往往只作為某種人肉搜尋引擎存在,負責替始皇查閱資料、解答問題。
這個職位作為整體時候還好,總有人被召見,作為個體是真難脫穎而出、被始皇注意到啊。
因此一般情況下他們都閑得發慌,所以差不多都來書院裡領了個教職。
作為有正經官身的人,他們往往心底不怎麼看得上這個從民間召集來的草臺班子。
但眼下辯論這件事不同,它由楚昭提議發起,就帶有了半官府性質,那豈不是意味著優勝者必然受到大量矚目,乃至陛下的注意?!
這哪是什麼辯論啊,這分明是通向升職加薪的一次大考啊!
至於駁倒這群人?那不是有手就行?其中一位博士滿是傲慢地想到。
擱民間呆慣了的墨家學者想到的是:“將學說思想記錄下來,整理成學術刊文傳閱……可是要用那紙張和印刷術?”
“這……這豈不是可以讓我們的思想傳遍世間!”
哪怕不是像未來的教科書那般人手一份,能叫千人一份,也足夠他晚上躲在被窩裡偷著樂了!
眾人如夢初醒,紛紛議論起來。他們圍著楚昭,七嘴八舌地表達著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有人變著法兒的贊美,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來推動學說的交流和發展;有人則保持沉默,難免擔心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和紛爭。
然而,無論他們的反應如何,都無法否認楚昭這一提議的劃時代意義。
在這個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代,學說思想家們雖然各自為營、互相爭鋒,但也都渴望著能夠找到一個共同的平臺來交流和傳承自己的思想。
他們互罵得有多兇,內心往往就有多認可對方。畢竟不是什麼人都夠格與他們展開論辯、互相激發靈感的。
而楚昭的提議,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殿下真乃神人也!”一個老頭激動地說道,“此提議若能得以實施,各學派想必還能再上一個臺階,那將是怎樣的盛景啊!”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附和,對楚昭的敬佩、認可之意溢於言表——
好久沒見到如此重視我等的好學之人了,她真的,我哭死。
有人甚至暗下決心:大恩不言謝,但凡殿下想學,他必將自家壓箱底的學問也掏出來傾囊相授。聽說殿下頗為好學,那就命人將家中書庫抄上一份給她當課業。
楚昭若是知道他們想什麼,高低得喊一句大可不必。
誰懂啊,她的初衷只是覺得理工科搞得轟轟烈烈,人文社科也不能擺爛,想著找點事情給他們卷,讓他們狠狠地捲起來。
畢竟在忙碌到想創人的楚昭眼裡,就算是天上一隻大雁經過大秦,那也得抓過來拔兩根毛,背幾道考校標準,再趕去給學生上上射禦課。
結果現在倒好,迴旋鏢紮自己身上了,這莫非就是卷人者人恆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