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笑了:“我若有心,還將肥田之法盡數奉上作何?”
蒙毅沉默了,糧者,起兵之本也。
她還不是隻獻一兩條計策,而是給了上中下任挑。
三條法子包攬了種子、田地、農具三大方面,基本就是與農業相關的全部。
就算真有隱瞞又能差得了多少呢。
論跡不論心,這種自掘老底的行為,真的很難讓人昧著良心說她有反心。
他覺得陛下拜她為上卿也未嘗沒有對此表示滿意和補償之意。
罷了,不過是個孩子罷了。
走到天幕上那一步應當也不過是時也命也。
這一世有陛下關照,必不至於此。
他也還是對這孩子多關照三分罷。
於是蒙毅也下意識將馬騎得更穩當了些。
楚昭心中笑了:要的就是這個反賊洗白效果。
蒙毅與始皇的判斷不算錯,但問題在於他們之間存在巨大的知識代溝。
他們覺得千百年來農人都是這般種地。
忽而有人能想到一條兩條改進之法,這便是大才。
有人能想出三條便已是僥天之幸。
但她來自二十一世紀,以千百年農業發展的歷史看來,秦朝的耕作方式簡直處處是漏洞。
農人不曾形成種田規範,各憑經驗感覺看天收成。
農具上還不曾出現耬鋤、翻車、蟲梳等發明。
糧種上還不曾有一年兩熟的占城稻,更別提玉米、紅薯、土豆、雜交水稻。
農田上少見有間作、輪作、套作……
光是農業方面,她就隨時能水出三十條建議好吧。
哪就到了,傾囊相獻的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