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18章 子不肖父
始皇嗆了一口茶水:“怎麼,章邯沒給你人嗎?”
這鹹陽中人的動態都在他的掌握之下,他自然很清楚這些日子楚昭都見了誰。
沒插手不過是因為他們沒做任何出格的事,他也不是很在乎罷了。
楚昭對於這點也心知肚明,她也不怕始皇覺得她勾結朝臣。
別說始皇早放話允許她爭,就是沒有,他也很難因此對她這一個五歲的小女兒生出忌憚。
縱觀史書,楚昭早就發現了一個規律:
除了朱重八和他大兒子朱標,那麼多太子都沒有好下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
他們的爹都活得太長了!
當皇帝的在年富力強之時,面對十幾二十歲的兒子,可以將人視作繼承人,毫無保留地寵愛教導。
但當他們自己活到了六七十歲,兒子也活到了三四十歲,他們的心態就很難不發生變化。
正如清朝康熙太子胤礽的那句話“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注1)。
當爹的就很難不心裡犯嘀咕,你是不是早就盼著把朕踹了自己當家做主。
於是這時候再看兒子,那就不是親親小寶貝了,而是隨時可能威脅狼王地位的新頭狼。
這種若有似無的危險感非常致命,因為他不會明說你做錯了什麼事,他只會對你越來越挑剔和苛刻。
最後你表現賢能,他會覺得你勾結朝臣所圖甚大;你表現無能,他會覺得什麼廢物也配當太子?
朝臣對於太子又往往是極為苛刻的,他們罵皇帝得收著點力,罵太子從來不用。
反正罵完得的都是直言敢諫的好名聲。
幾方面要素一結合,那些等了幾十年沒能接班的太子很難不出心理問題。
尤其父親越是能幹,兒子心態越容易崩。
畢竟大多數人連“菀菀類卿”都受不了,誰又受得了被一群人幾十年如一日地在你耳邊叨叨“菀菀不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