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乍看起來很正常:每個朝代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都要淡化前朝的影響,治自己的經典。
但放在“群星歸位”的背景下,尤其是考慮到“神隱”恰恰是從東周開始的,這件事便顯得不同尋常了。
真相已不可考,但從夏商周的祭祀,能看出其對神的態度轉變:夏商是以“鬼神”為核心的時代,殘酷的人祭數不勝數;而到了周,對神已經沒有那麼尊崇,稱“天子”而不稱“人皇”。
在夏商的故事中,部落的統治者並不是人,而是神。假如在“群星歸位”的背景下,這些其實都是真實的記錄,那麼是不是可以認為,伏羲、女媧、大禹,祂們其實都是神的子嗣或者分身?
所以在上古的歷史和傳說之中,祂們不是與天地同壽,就是似彭祖這般動輒活上八百年。
商之“人皇”已經不再享有那麼長久的壽命,但在記載中,仍舊掌握超乎於常人的能力,能夠溝通神明、掌握氣運,擁有異常強健的體魄,更有人皇劍、九鼎等至寶傳說。
直到最後一個人皇紂王被殺,人甚至可以弒神的時代來臨。
在這樣的背景下,《連山》《歸藏》中記錄神的部分被有意地淡化,八卦與五行逐漸形成華夏哲學的核心。
及至商鞅變法,《商君書》獻“愚民”之策,“拒神”篇禁止傳播巫蔔;這些思想被韓非吸收,到了“痴愚”篇,將“巫”打入社會的蛀蟲之列;至秦王統一天下,求長生而不得,憤而焚《道經》、坑方士,終於為上古連山傳承蓋上了最後一塊棺材板。
商鞅和韓非的計策奏效了。此後兩千多年,在民智不開的時代,連山傳承幾近斷絕,生活在這片大地上的人,也一度遠離了神。
直到工業革命的開啟,為了培養更多的熟練工人,乃至從龐大的人口基數中篩選出更多的科學家,投入永無止境的科技競賽,各國都開始投入教育。
從來沒有過那麼多懂得讀寫的人類,也從來沒有那麼多人能從為了果腹的勞作中稍微解脫出來,去仰望星辰,或者探尋遙遠的歷史。
於是那些被斬斷的傳承,失落在歷史中的蛛絲馬跡,又被好奇的後人們一一拾取。
後人挖掘出《連山》《歸藏》不同版本的偽書,探尋《商君書》《韓非子》中被作者自己刪除的篇目;他們興趣斐然地蒐集那些超自然的現象,從霧隱村和桃花源的詭譎傳說,到《子不語》的民間怪談。
在19世紀,大秦克蘇魯學者常常被認為是“恐懼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的老頑固”,只因在他們的作品中,無處不在強調人類生活在大霧彌漫的孤島上,科學照亮的只有這座小小的島嶼,而迷霧深處是無垠的、未知的大海。
克蘇魯學者是恐懼探索的。探索會帶來毀滅,這一點在所有的克系作品中被反複地驗證。
但調查員們還是無法拒絕古巴比倫的厄運石板和古埃及的魔法,這些原本因文明的毀滅而失傳的禁忌的真理,終究在人類旺盛的好奇心下重見天日。
凡誦神名者,皆牲。
洛書不知道在這個過程中有多少人有意或無意地成為了神的錨點。
她只知道結果:那個恐怖的上古時代,鬼神的時代,要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