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的雙軌制:市場經濟+供銷社;真正的雙軌制:供銷社+黑市。”
“我就問一句:供銷社啥時候開到我家?”
“康米主義者狂喜!”
為了減少無謂的“二次移動”,大部分居民被疏散到西北和西南的13個省區,如果仔細扒拉,會發現同當年的“大三線建設”規劃如出一轍。
這套旨在打造獨立於沿海的工業和經濟體系,原本用於備戰的準備,卻在多年以後,以沒有想到的方式派上了用場。
圓臉一家屬於最早疏散的一批,還能選擇意向地點,因為舅舅一家和爺爺的老戰友都在西京,所以選擇了投奔親友。
他們剛到的時候,大部分西京人還不知道市裡整了“國營供銷社”這種大活,所以還沒幾個人;但隨著“相親相愛一家人”直播間的爆火,這裡馬上人滿為患,塞滿了沒有券純看熱鬧的家夥。而每當有人掏出券去結賬,就會被一群如狼似虎的人團團圍住,出高價求兌換……
總之一時火爆,一券難求。
“求問:怎麼得到物資券?”
“找一份‘亞空間建設’類工作。”
“哈?這是啥工作?”
“就是白牙島上幹的那些事情,蓋抗震房子,造‘亞空間工業品’,當然,實驗部分在內陸還做不了,但可以設計和生産嘛。雖然說是‘白牙設計’,其實設計院都在內陸,那邊只是做實驗啦。”
“↑我做過這種專案,現在是過渡階段,只會發一點點物資券,要攢輛腳踏車得好久的樣子。”
“産能還沒上來,一下發很多物資券豈不是通貨膨脹了?等生産線建起來肯定多多的有,不要著急。”
“什麼‘貨物本位’發券?”
“我替你們去問過了,生産線優先安置疏散居民,暫時不外招,除非你跟樓上一樣恰好在專案裡,不然洗洗睡吧。”
“嚶嚶嚶,什麼時候疏散到我?”
“……不是,多過兩天安生日子不好嗎?”
以往緊跟時事,出沒於各種新開業“體驗店”的都是年輕人,但“供銷社”卻堪稱老中青三代的共同朝聖之地,甚至細看之下,白發還更多一點。
人的一生很少能有這樣的體驗,在歷經時代的大江大河,被浪花漸漸地推遠,成為跟不上潮流的老年人,彷彿除了安享晚年已經百無一用之後,還能看到自己青年時代的風景重現人間。
這些老年人中,很多都參加過曾經的“大三線建設”,更深諳計劃經濟下的生存哲學,在“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因為過於劇烈的時代變遷而被人們漸漸嗤之以鼻的時候,老年人們終於找回了自己的價值。
一時間開播的老人比年輕人還多攝影和後期很多是他們的孫輩),他們的生活經驗在幾個月之前或許根本沒有幾個人聽得進去,現在卻個個都是首頁熱門:
如何用碎布頭縫百衲被和納鞋底,腳踏車鏈條可以製作的一百種小工具……
當歷史倒退的時候,他們懷唸的那個過去正在悄悄地回來。
那個物資匱乏的過去,經過了漫長時光的濾鏡,在老人們的記憶中淡褪了絕大部分苦難,最終留下了珍惜的部分:
可以借醬油和“共享”收音機和電視機的鄰居,做一頓年夜飯要攢好幾個月肉票帶來的延遲滿足的儀式感……
雖然年輕人很清楚老人對過去的懷念是選擇性遺忘的結果,但至少在這個時間點上,大多數人還是試圖去相信那個物質貧瘠的時代有一種“精神上的富足”——彷彿這樣就可以讓即將到來的那個時代不那麼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