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二年冬。
方明一行順利迴轉嶺南。
鎮南王宮之外,水道連綿,百舸爭流,車馬如龍,熱鬧喧囂程度比起當年又勝了不知幾籌。
特別是,漢民的面孔大大增加,令方明心裡滿意非常。
原本的嶺南宋家雖然看似勢力廣大,影響遍及南海、龍川、義安、高涼、信安、永熙、蒼梧、始安、永平、鬱林、合浦、珠崖、甯越、交趾、九真、日南、比景、海陰十幾郡,但也僅僅只是影響而非控制。
因為這些地方生活的也多是俚、僚等外族,宋家不過是透過公平交易,豎立良好形象,頗得邊區頭人的尊敬與認可罷了。
要是真的在這些地方建立起了有效統治,那隨隨便便就可拉出數十萬大軍來,宋家早就出去爭霸天下,哪裡還要這麼憋屈?
放在三十年前,能出兩萬大軍便已經是拼老命了。
而在原著當中,宋智看到隋朝氣數未絕,勸宋缺韜光養晦,又從事各項暴利行業,三十年積累下來,才有著後來援助少帥軍的規模。
可惜,縱使那時,也是力有不殆,不得不依靠外人成事。
但現在,一切都不同了。
早在三十年前,方明就有意趁著天下大亂之際,遷移江南與中原流民入嶺南。
又組織生產,開墾良田,當然,最重要的卻是防治瘴氣與疫病。
古人生育較早,十五歲便談婚論嫁,三十年,便是兩代人的時間!已經足以外來人在嶺南紮根了。
而方明又派出商隊,從嶺南再往南去,到交趾、占城之所在,尋訪優良稻種,又以官府的力量推行播種,歷來便是南稻北麥,只是此時稻穀在南方還未推廣,作為熟知歷史的穿越者,方明又怎麼可能不做此準備?
畢竟,在古代,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便看的是糧食、人口,以及鐵器!
此時號稱得關中者得天下,也不過是關中土壤肥沃,畝產豐盛之故,而麥子的產量若是與稻穀相比?呵呵……
“宋智的移民工作做得不錯!”
看著嶺南漢族所佔比例大變,方明不由很是滿意。
遷移人口、還有開墾田地、選用優良稻種,也是他準備的後手,防的就是將來出現南北對立之局面。
“見過王上!”
回到王宮之後,上書房內,宋智、虛行之,還有一批體制裡面的精英早已等候著了。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