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江自東流> 超世之英傑·第七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超世之英傑·第七章 (2 / 2)

“在下此來,來為趙國添寶,豈非郭奉孝所比。”荀彧話中有話,意思是我的才能如同國寶,豈是他郭奉孝能比的。

袁紹一聽果然大喜:“那麼先生有何寶物,說來聽聽。”

荀彧朝著袁紹鞠了一躬:“大王得到在下此為一寶,大王聽從在下計策此為二寶,大王絕交董卓此為三寶。”

袁紹立馬吩咐使者絕交董卓,並急忙問荀彧:“那麼先生有何計策。”

荀彧握拳向南:“大王麾下有猛將能臣,雄兵高壘,但是不及董卓六分之一,因為董卓霸佔西川,北拒涼州,成西秦之勢,如果他效仿秦始皇遠交近攻逐個擊破,趙國危亦。”

袁紹也聽明白了:“那先生此番是要合縱吧!”

荀彧抱拳施禮默不作聲。

袁紹當即起身:“拜荀彧為趙國相,領潁川侯,八百戶。”

荀彧跪地謝恩,由於燕國偏遠,荀彧沒有指望公孫瓚,他前往晉陽準備說服張燕。

荀彧先分析晉國的優勢:地勢堅固,軍隊幾十萬,且善於冶煉兵器;再陳述臣服秦國的弊端:侍奉秦國,秦必然要求割讓宜陽、成臯,一旦同意,秦國就會變本加厲,土地有限,秦國的慾望無限,離滅亡之日就不遠了;最後荀彧說:大王如此英明,軍隊又如此強悍,卻甘居秦國之後,我真替大王感到羞恥!

張燕聽完臉色大變,手按寶劍,仰天嘆息道:“我雖然沒什麼才能,但也決不能侍奉秦國。既然趙王已經有了主意,我願意舉國聽從您的安排。”

雖然計策是曹操想的,但荀彧也要來到魏國意思意思。

荀彧來到魏國,遊說曹操,荀彧先分析魏國的地理情況,指出:魏國地方雖小,但田舍密集,人口眾多,車馬賓士,國勢與楚國不相上下;如今侍奉秦國,每年納貢,一旦秦國征伐魏國,沒人願意出兵相救。

接著荀彧以越王勾踐和武王伐紂的以少勝多為例,提醒魏王:魏國兵強馬壯,不用懼怕秦國;如果割地侍秦,未及作戰,國家已經先虧損了,主張侍奉秦國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謹慎決策。

最後援引《周書》,勸誡道:事前不考慮成熟,後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聽從我的建議,六國同心協力,就無強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趙王派我呈上合縱條約,等候您的差遣。魏王說:“我從沒聽過如此賢明的指教,願舉國相從。”

後來荀彧威脅劉表臣服孫策,合縱五國,準備共同對付董卓。

郭嘉看荀彧叱吒風雲,自己也想幹一番事業,他辭別曹操來到燕國。

公孫瓚聽聞郭嘉來此急忙邀請:“聽說先生曾去趙國上萬言書於趙君,我很想看一下。如今先生在我這裡,讓我們談一談吧。”

郭嘉不像荀彧,他風流的狠:“燕國東面有朝鮮和遼東,北面有林胡和樓煩,西邊有雲中和九原,南邊有滹沱河和易水,國土方圓2000多裡,士兵幾十萬,戰車700多輛,戰馬六千多匹,存糧可以供十年食用。燕國南面有碣石和雁門豐饒的地産,北邊有大量棗子和栗子的收成,即便老百姓都不種地,這些也夠吃了,就就是所謂的天府之國。燕國長久以來百姓安居樂業,免於戰禍,大王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想比袁紹的傲慢無禮,公孫瓚則禮賢下士:“寡人不太清楚,請先生賜教。”

郭嘉繼續說:“燕國之所以能免於戰禍,就因為南面有趙國作為屏障。秦國和趙國先後發生了五次戰爭,趙國勝了三次,秦趙間兵力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休養生息,這就是燕國不被侵犯的原因。如果秦國想進攻燕國就要穿越趙國的雲中,九原,代郡,上谷等地方,長途跋涉幾千裡,秦國不能來攻打燕國的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話說回來,如果趙國攻打燕國,不出十天幾十萬大軍就能集結在東垣今河北正定縣)這裡。渡過滹沱河和易水,不用四五天就能打到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房山區)。所以說秦國攻打燕國要在千裡之外;而趙國攻打燕國,戰事卻在百裡之內。不擔心百裡之內的憂患卻盯著千裡之外的事情這是非常嚴重的戰略失誤。所以我希望您能和趙國結成戰略同盟,諸侯們聯合起來,燕國就沒有後顧之憂了。

公孫瓚顯然同意:“我們燕國弱小,西面擔心強秦進攻,南面與趙齊接壤。齊趙都是諸侯國中的強國,如今受到您的指點,讓我加入您這個合縱聯盟來使我們燕國長治久安,我願意把整個國家交給您來安排。”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