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爭議最多的應該是周瑜。基本上,網上的朋友容易走兩個極端,一是努力幫周瑜平反來證明他的能力,二是從史書中找出漏洞抨擊周瑜的能力。我都是不贊成的。
有些人評論周瑜,就說其姿貌美好、性情寬宏,和演義中不同,因居江東智謀之首。我也認同周瑜居吳國謀將之首,但不能把他長得好看或者氣度寬大做為論據,而應該從多方面著手,從時人對他的評價和國內的影響力來說才好。
另一種觀點,說周瑜火燒赤壁是因為黃蓋的計策,攻打江陵又是用了呂蒙甘寧的計策,說周瑜自己並不善奇謀,來壓制周瑜的能力,這點我就更反對了。陳壽本就以簡略見稱,書中肯定有遺漏或者粗略之處,不能以此說明周瑜奇謀不行。況且孫策、孫權、諸葛瑾、陸機等人都對周瑜的能力給與充分的肯定,連曹操和劉備也都有所畏懼。何況能善用他人之謀本就是很聰明的事情,一反映此人虛心不剛愎自用,二反映此人會用人也會分析問題。曹孫劉三人之所以成為鼎足之主、千古明君,都存在善於用人的良好品質和能力。
希望以後人們討論周郎,能更多地透過時人的看法和一些歷史研究者的觀點來綜合思考、集思廣益,而不要以主觀和想當然的看法論事與人。另外,個人崇拜可以搞,過頭了就不好了。
魯肅、呂蒙,此二人,大多人的看法都比較一致,沒有怎麼走極端。魯肅,深知歷史的人會明白他的長遠戰略眼光;而呂蒙,更多人重視他的好學品質和戰術絕妙,抨擊的大多是不顧孫劉聯盟的利益,而使兩國被曹魏乘虛而入,是吳國的罪人。這幾點我也不是很反對。但大多數人眼裡,二人都止於一端,分析的都不夠透徹。
魯肅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下馬能文,上馬能戰,統軍率將,亦可做到治軍嚴整、威恩並用。很多人眼中,統帥能力的高低只在乎是否打了絕妙的戰役,是否能指揮大的會戰,是否有顯著的戰績;而事實上,這些都只是外在表現,而非內在實質的全部。諸葛亮的統帥就不低,並不是因為他南征勝利,這點呂岱馬忠也是能手,也不是因為他數次北伐,因為孫權也多次親徵合肥,而是因為諸葛亮識治軍之道,有威嚴,有法度,眾將心服,指揮有度,這樣的人,正是名將的最基本的條件。
周瑜曾和孫權說起與曹操南北對立,並說讓“奮威將軍”與甘寧留守西川,自己與孫權鎮守襄陽,合力北伐,其戰略意義與諸葛亮的隆中決策很象,而留守西川的奮威將軍極有可能就是魯肅。雖然在三國志裡找不到魯肅當奮威將軍的材料,但與其他史料中分析得知,魯肅的可能性最大。赤壁戰後,江東功臣俱已封賞,魯肅直到周瑜死後才加封,似有不妥之處,加上建康實錄明言周瑜說的是魯肅,所以我認為奮威既是魯肅的可能性很大。那麼,周瑜如此信任的一州之守,又會是個不會武略的人嗎?
魯肅少年便樂於講武練兵,後來終於受周瑜臨終重託,繼承為統帥,沒有戰功表現也是因為時不與亂。希望大家能看到子敬謀略的一面之外,也能重視一下其人的統軍能力。
呂蒙比魯肅善於進取,也更善於奇謀,對周瑜、孫權、魯肅都曾獻計,抵禦曹操南下很有功勞,也是個仁義寬厚的賢人。甘寧和呂蒙少年很象,嗜殺好鬥,但讀了孔孟的甘寧和讀了詩書的呂蒙相比,轉變就小得多。呂蒙讀書讀的不是兵法奇謀,而是做人的道理。呂蒙從照顧同僚遺孤、容忍他人陷害等事件中,都可看出呂蒙的胸襟氣度和大局觀。他為了國家,放棄了很多私人的東西,比如時間、仇怨和金錢。而甘寧依然粗猛好殺,這就是性格問題了,先不說這個。
拿呂蒙和陸遜比較吧。
很多人都說孫權乃守成之主,但孫權曾多次北伐中原,我曾寫了一個孫權親自徵戰的記錄,現在就一起奉上。
200年,征討皖城李術,屠城、斬術首。203年,一徵黃祖,破黃祖水軍,攻城不下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