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山東十年九災,老百姓的日子可苦透了,這一年剛把種子灑在地上,又遇上了少見的大旱天氣,一個半月滴雨未下,地裡的莊稼苗幹得一點火就能著。
萊陽地界有一戶姓孫的人家,當家人叫孫良,三十多歲,正是滿身是勁的時候,他一見又鬧了災荒,滿地莊稼是指望不上了,到秋天收不下來糧食,拿什麼養活老婆孩子。孫良正愁得沒法,聽說關外長白山老林子裡有人參,關東人叫棒槌,這是一種寶物,要是能挖到幾棵,那一家老小的日子不就有了著落。
孫良和老婆一商量,闖關東成了唯一的法子,於是他收拾行裝,帶上所剩無幾的吃食,含淚告別老婆孩子,從煙臺登上木帆船,在海上也不知漂泊多少天,才到營口靠了岸。
他採參心切,路上顧不得歇腳,連宿搭夜地往山裡奔,趟過一河又一河,翻過一山又一山,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才進入長白山老林子,那時候,長白山裡根本沒人煙,樹木狼林,草深沒腰,野牲口到處都是。
孫良雖說身強力壯,是在莊稼地裡滾大的,但進入這樣大的山林子還是頭一遭,又沒人相伴,自己只好壯著膽子往裡闖。他手裡拎著根木頭棍子,撥拉著周圍的草棵,開始尋找人參,就這樣,孫良白天漫山遍嶺地找棒槌,晚上找個避風地方睡覺,一天又一天的過去了。
糧食吃光了,衣裳刮碎了,鞋底磨穿了,在山裡轉遊得也分不出東西南北了,仍舊沒有挖到一棵棒槌,可他還是不灰心,餓著肚子也要往前闖。
話說這一天,他餓極了,拄著棍子來到了蝲蛄河,趴在河邊喝了一肚子涼水,涼水還是不頂餓,只覺得渾身酸軟沒有一絲力氣,眼睛裡直冒金花。
一不小心,一腳蹬翻水中一塊石板,突然一個水蝲蛄竄了出來,他急忙伸手抓住,把水蝲蛄的殼揭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放到嘴裡大嚼起來,可再想抓幾個吃,連翻幾塊石頭就把孫良累趴下了,腿打顫,說什麼也是站不起來了。
無奈,孫良只好沿著河邊往前爬,爬著爬著,爬到一塊大臥牛石旁,他知道自己不行了,好不容易挺起了身子,咬破了右手食指,在大臥牛石上寫下了一段話,也就是歌謠裡唱的那一段歌詞,等他寫完了,便仰面朝天地躺在臥牛石底下,慢慢地瞌上了眼睛。
這時候,天也漸漸黑下來,夜裡刮旋風,把林子颳得嗚嗚直響,就像有人在哭泣,第二天,只見臥牛石下面孫良躺的那個地上,隆起了一個墳包,原來,孫良的屍首被旋風裹挾著砂土落葉土葬了,而那塊寫著字的臥牛石成了孫良的墓碑。
因為孫良是外地人頭一個進長白山挖參的,後來人都稱他為“參把頭”。
打那以後,孫良的故事在關裡關外傳了開來,凡到長白山放山之人,誰走到那裡,誰都跪到墳前,向孫良叩頭禱告,求他保佑進山挖到大棒槌。
彈指一揮間,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小罕子,也就是後來的老罕王努爾哈赤,當時被明朝的遼陽總兵趕進了長白山,結果也迷了路,眼看餓得不行了,正在迷迷糊糊的時候,突然眼前一亮,林深處走來一個白鬍子老頭,對他說:“小夥子,前面的山包下邊,住著八戶人家,你到那裡和他們一起過日子去吧,距離這裡百步開外,還有一棵大棒槌,你挖出來賣了,置辦你所需要的家業,將來你會有一番大作為,相信我。”
後來白鬍子老頭消失了,小罕子按照白鬍子老頭的指點,果真在前面山包下找到了八戶人家,又在右邊百步開外找到了一棵大山參。於是,小罕子就和那八戶人家把參挖了出來,買了很多錢,就在這一帶招兵買馬,囤糧聚草,一步步地打出了清王朝的江山。
努爾哈赤登基坐殿之後,依照他憶想的樣子,畫了一張“參把頭”的影象,還在山裡蓋了一座廟,塑了泥像。努爾哈赤感激孫良指路有功,保佑窮苦人有功,便封他為山神,掌管著長白山。
後來,康熙皇帝領著兵馬到長白山遊獵巡邊,聽說參把頭的故事,為了不忘參把頭對其先祖的恩情,還在參把頭的塑像身上披了一件黃馬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