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國沒想到,科研平臺真的變得智慧,找到了失敗的原因。
第二次模擬驗證,裝置執行了一個小時,發電停止。還造成中子流逃逸的事故。是鐳射發射器的功率不夠,只要加大功率就好辦。
第三次模擬驗證,科研平臺介面,突然出現紅字。
透過現有資料庫比對,發現核聚變技術,無線電網技術和量子傳輸技術可以融合。
簡化核聚變裝置,使它的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實驗裝置失敗,也不會造成安全事故。
如果使用此技術,需要購買如下技術專利。
星宇科技:無線電網技術,光量子攜帶能量技術。光量子能量轉化技術。
華夏科技大學:量子糾纏技術。
中科院:量子觀測技術,量子控制技術。
國家電網:電能的恆定傳輸……
李愛國看到一共有200多種技術,核心技術由星宇科技提供。
他直接通知後勤部購買技術。身為科學家,價格不是他考慮的因素,他只負責把成品研製出來。
他等了一會,後勤部就把技術的驗證碼給他發過來。
李愛國輸入完,科研平臺把它模擬的科技展示出來。
主體結構不變,依然是用高能電磁場和大功率鐳射,控制條件,達到氘和氚發生聚變反應。
只是取消外層用於發電的電磁場。發電這個部分,靠量子發生器,産生光量子。進入到核聚變的中心,攜帶能量出來。
在透過發電裝置,把光量子攜帶的能量轉化成電能。
李愛國看向這個技術路徑,它去掉一個外圍磁場。量子裝置也不複雜,他還和約束系統是兩個部分,這樣技術變得簡單許多。
他立刻拿著技術資料找孫星海,讓他重新設計實驗裝置。
孫星海笑著說道:“老李,我們所有人,都進行驗證。科研平臺只出現第一項。這個新技術,你是怎麼辦到的。”
“老孫,我也不知道。這不是成功了。你還是設計新的實驗裝置。”
聽到他說後,李愛國也感到很驚訝。他什麼也沒做,這個技術路線怎麼出來的,難道是看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