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微笑的說道:“解決的辦法有兩種。一個是遮蔽引力,另一個是找到可以承受這種變化的材料。
現在我們也沒有搞清楚怎麼遮蔽引力,無法採用第一種辦法。
只能採用第二種方法,找到一種材料,讓它承受這種變化。金屬之間的作用力不會發生變化。”
張知說道這裡,他吩咐道:“孫經理,你回實驗室驗證這個鍾元素,並把結果發給中科院,催一催他們。
嚴經理,你去重新設計元素凝結器的結構,要讓它具有吸收這股能量的結構,讓壞事變成好事。
這種能抵抗影響的材料交給我,我去親自研發它。”
張知安排好任務,他們就分頭行動,張知和孫謙回公司的實驗室。
嚴集亮留在工廠改進元素凝結器的內部構造。
張知開車回道公司之後,他進入材料實驗室,開始投入到新材料的研發當中。
他先去科技圖書館,發現沒有這種材料,只能自己研究。
引起引力波動的情況,已經匯入到科研平臺中,張知只需要發揮他的靈感。
他準備先分析這組複雜的引力場,引起材料的變化的深層原因。
由於收集的資料很少,進行引力場分析很困難。
今天一天很快過去,張知一無所獲,嚴集亮設計元素凝結器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
孫謙發現鍾元素的某種特性,和他們預想的差不多,又有些許的不同。想要深入研究,素材太少,一無所獲。
又一天過去,現在已經是11月23日。
這一天張知和孫謙的實驗陷入瓶頸。嚴集亮把它的靈感設計成現實的成品。
他透過科研平臺,設計了十個模型。不知道那個更好,準備一一驗證。
張知抽時間寫了一篇關於鍾元素的論文,並讓星藍整理之後,發到科研平臺上。
他也通知張勝海和田冰,星宇科技已經製造出鍾元素。
11月24日,張知已經連續兩天投入到新材料的研發。
他發現以前收集到的資料已經不夠。需要收集新的資料。
嚴集亮已經透過奈米機器人,製作好這十個元素凝結器。準備開始驗證。
孫謙已經從這一個鍾元素身上,收集不到有用的資料。他需要對比實驗。
他們經過實驗彙總後商量,明天要進行高達十次的對撞實驗。收集資料和驗證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