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知來到二十九樓辦公室,看到員工比往常又多了許多。對曲曉妍問道:“公司又招聘了,現在公司有多少人啦。”
“嗯,在你昏迷的那兩天,我們又招聘了許多人。把上次挖人事件,空出的職位都補充上來。大多數都是大學剛畢業的。”曲曉妍邊走邊說。
他們來到辦公室分別坐下,曲曉妍問道:“張總,你想怎麼改組公司?我也覺得公司現在的模式,不適合快速發展。”
張知想改組公司,是因為他回來的路上,再思考公司發展方向的時候。感覺到公司現在的模式,妨礙公司快速的發展。
他想把公司,改組成集團模式,集團總部包括科研大樓,負責整體的協調和技術研發。
成立全資子公司,負責核心技術産品的生産和後續的技術研發,他們的自主權更高,可以更好的考慮産品的細節。
成立各種控股的分公司,這種公司可以接受其他公司的入股。利用星宇科技非核心的技術,和其他公司特有的技術合作。共同發展,擴充套件星宇科技自己的朋友圈。
合作共贏,廣交朋友才是發展之道,自古以來,吃獨食都是沒有好下場的。自己吃肉,也得給別人喝口湯。
它還是為科研平臺準備的,一般科學家都沒有運營公司的能力。星宇科技看好的技術,張知就可以成立分公司,讓科學家用技術入股。
就比如說孫謙,他的氫電池技術如果成功,張知就準備開一家分公司,生産氫電池。雖說孫謙獲得的利益都一樣,自己的公司和給別人打工,他的感覺是不同的。
張知把自己的想法對曲曉妍說出來,曲曉妍聽後點點頭說道:“我也覺得公司的體系很亂,這樣整理一下也很好,先把架子搭出來,等工廠完工後,這套體系就能執行了。”
“只是有一點,我覺得應該改一下。”曲曉妍想了想對張知說,“子公司和分公司最好不要有技術研發能力,他們只要把公司的産品做好就行。”
張知聽到後沉思了一會兒。點點頭說道:“曲姐,你說的對,是我沒考慮好,以後分公司和子公司還是技術授權好。”
張知想到了,那些高層把公司掏空的案例。最核心的技術,還是徹底掌握在自己手裡好。
曲曉妍和張知商量好,成立分公司和子公司的細節問題。分公司孫謙的實驗沒成功,不著急成立。
張知準備成立兩個子公司,一個星宇智工公司,一個是星宇生物科技公司。
星宇智工公司,它主要生産,量子計算機的材料,組裝量子計算機。主要負責工業生産。
生物科技公司,它主要生産人造器官,以後還會生産延壽藥劑。工業生産李菱秋製造出的特殊植物。
曲曉妍轉身出去,他要落實子公司的人員分配,和員工獎金的發放。
張知閉上眼睛,連入到量子計算機上,檢視公司的報告,報告是由星藍根據公司的各項資料生成的。行政方面的報告,他略過不看,交給曲曉妍處理。他專門看向科研進度方面的報告。
現在想你科技主要的科研方面,就是孫謙的氫電池。還有李菱秋剛剛啟動的,糧食植物計劃。
星藍計算,氫電池技術已經完成了91,接近成功了。李菱秋的植物計劃,剛開始就完成了30,那是她準備充分,有足夠的基因組。
張知看完報告,試著用意識登入助手論壇。
發現論壇上的網友已經急不可耐。有人要組團兒來星宇科技門口靜坐。叫囂著多出售延壽藥劑。有網友列舉資料,懷疑星宇科技說的産量不準。
張知給全體員工發了一封信,誰能想出賣延壽藥劑的好辦法,獎勵一瓶延壽藥劑。